首頁 > 中心資訊>“我好討厭他/她!”孩子在經歷怎樣的“異性排斥”?
5歲之前的孩子,“性別”這件事在某種角度上是很可怕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沒有發展出性別恒常性。
也就是說,孩子認為人的性別是可以被輕易改變的,而這種改變往往取決于外貌特征。
Bem的性別認知實驗,請兒童觀看”變裝“后的孩子的性別
上世紀70年代,著名美國心理學家Sandra Bem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40%的兒童能夠識別出變裝后的兒童性別,也就是說早于前運思時期的兒童就已經能夠擁有持續性的性別認知。這個年齡段大概是3-5歲。
有趣的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在經歷人生中的第一個“性別印象刻板期”——他們對男孩女孩應該具有的行為模式具有非常嚴格的標準。
在這個階段,男孩和女孩傾向于分開玩,選擇有更強烈性別特征的玩具,他們甚至會認為一個玩布娃娃的男孩比一個偷錢的男孩更難以容忍。
出現這種傾向可能也和性別恒常性的缺失有關:孩子需要非常強的證據證明自己是一個男孩/女孩。
這種強烈的刻板印象一般到孩子6-7歲時會逐漸緩和,在這個階段孩子也掌握了性別恒常性,知道了性別不會被輕易改變,也就開始了對異性的排斥現象。
在繪本《我為什么討厭那個女孩》中,小男孩“不喜歡”在公園遇到的那個女孩,因為她捉迷藏的時候一下子就被抓住,怕怪獸怕蟲子,頭發彎彎的,還要換牙長出大人的牙齒……
看起來都是些奇奇怪怪的理由,除了”換牙“這事外,其他的都是男孩性別意識發展,掌握了”性別恒常性“后,出現的對女孩的刻版印象。
《我為什么討厭那個女孩》的作者十分擅長把握幼兒的心理,通過生動的畫面和童稚的語言,細膩地傳達出幼兒”異性交往“時內心的”矛盾情緒“。
故事是這樣的(源自小男孩的男性視角):
在公園里見到的那個女孩,我不喜歡她。
捉迷藏的時候一下子就被抓住。怪獸呀蟲子呀全都害怕。還有她的頭發,彎彎曲曲的……唱我沒聽過的歌......笑起來的時候,前面的門牙還少了一顆。哼,真好笑!而且,她還丟三落四。她在干什么呢?
原來,她的小布熊不見了。
哈哈,丟了!我的東西可都收到好好的哦!真傻!真笨!
?。??哭啦......
【“哭了”就是性別刻板印象的典型行為之一。而這個“老套”的男孩也是這么看待女孩的哭的,哭聲和眼淚激發了“我”的同情心——或者是男性的優越感】
她的媽媽說:“算了,回家吧。我們再買個新的?!?
“那——小布熊不是很可憐嗎?”
(所以,我必須幫她找到小布熊。)
(草叢里,沙堆里,仔細地找找找。別人玩游戲時,我找,滿天繁星時,我還找。終于,找到了女孩弄丟了的小布熊。真開心呀?。?
(然后呢?)
期待與等待.......把布熊藏在身后,要給她一個驚喜??墒切∨⑶缣鞗]來,雨天沒來,很多天都沒來。
終于,她來了!“給你!”(羞紅了臉)
(可是.......)
“我們家搬走了。謝謝你幫我找回小布熊!再見!”
“什么?!”
我本來想說我們一起玩吧......
“所以,我討厭她!”
哈哈,原來是因為終于鼓足了勇氣主動出擊,克服了對女孩的刻版印象,愿意跟小女孩交朋友,結果人家卻搬家了——所以才討厭那個女孩的!
但是,”我“的這次經歷為他打下了良好的”異性交往“的基礎,相信在5-7歲的第二次性別意識敏感期內,進一步內化自己的性別意識,還會出現一次排斥異性的敏感期,直到第二性征發育完成,成為正真的小男子漢,將來是個有異性緣的小伙子。
這套書的故事和圖畫都很貼近幼兒心理,也又有趣味性,簡單直接但是細膩地傳達出幼兒交朋友時的矛盾情緒,還包含了殊為可貴的早期性別教育內容。
我們在親子共讀的時候,可以幫助我們認知到孩子在那個階段的外在表現和內心活動,有助于我們理解和支持孩子的行為。
同時,回到生活中——
當孩子們上了幼兒園,人際交往立馬豐富立體起來,他們常常會用“我喜歡誰誰”來傳遞交到朋友的信息,而不代表是成年人的“那種喜歡”。異性還是同性,多數的孩子區別不是很大。
相反,有可能孩子們的煩擾在于:沒有或者很少有小伙伴“喜歡自己”。此時,父母可以從“你們幼兒園同學里你喜歡誰???”主動問起來。
更大一點的孩子會增加一些判斷條件,或者是出現了“性別排斥”苗頭的孩子,孩子會覺得“煩”,父母也不必緊張,接受孩子的“判斷”,給他們自我認知的空間和時間。
-end-
< 上一篇:男童輸液致死,別讓“好得快”害了娃
> 下一篇:【NYC課程】6月26-7月1日課程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