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心資訊>這五種孩子最容易被欺負,看看你家娃在其中不?
在我們公號后臺,父母類似“孩子被欺負怎么辦”的問題從來就沒有斷過:
今天想要跟大家一一剖析,并針對每一種情況向家長提出解決方案。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
最容易被欺負的體質
特征1:被欺負=極其“不安全”人格
特征2:被欺負=沒朋友
特征3:被欺負=與眾不同
特征4:被欺負=體魄弱
特征5:被欺負=父母的過度保護
共性一
被欺負=極其“不安全”人格
跟孩子打了好幾年交道,我發現班上無論是欺負人的還是被欺負的,總是一些老面孔。有時候我也納悶,為什么被欺負的總是你呢?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這些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
舉個例子,常被人欺負的4歲小A,目光中總是流露出幾分焦慮。只有我離她非常近的時候,她才能安心地玩。我稍微離開一點,她的目光就不再會停在自己的玩具上,而是會去尋找班里其他老師的位置。
雖然在幼兒園的環境里,老師可以極力保護她,但是如果離開這個環境呢?這也是讓很多老師揪心的事情。
另外,還有一些非常奇怪的現象。當母親來接她的時候,小A不像別的孩子特別激動,她異常平靜,呆呆地站在那里。第二天早上來上幼兒園時,她又會哭得撕心裂肺,往往一個上午都無法平靜。
后來,我讀了John Bowly的依附性理論才知道,這就是典型的“不安全”人格。如果一個孩子在母親離開后大聲哭泣,很久之后也無法安撫;當母親再次出現,見到母親沒有絲毫的反應,那就基本能判斷這個孩子與母親沒有建立安全關系。
家長應該怎么做
我個人認為,面對一個安全感極其低的孩子,你光教孩子如何表達感情、如何和熊孩子說“不要!”之類的話術,幾乎是失效的。即使他記住這些反饋方法,被欺負的概率還是很高,當務之急是如何構建起安全的依戀關系,這并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奏效的,而需要家長們不懈努力。
依戀關系出問題,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是你付出不夠多,而可能是你的付出沒有被孩子感受到。
舉個例子,有的家長會說,我真的不是甩手掌柜或者冷漠的父母,但是我們家女兒真的太作了,屬于“高度敏感”,稍微一點點不舒服就要大哭。如果你讓我忍讓,讓我再去迎合他,我自己都快要憋出病了。
我特別理解,但我說的重建安全關系,并不是讓家長去迎合孩子。
安全關系指的是你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比如面對一個高敏寶寶,你覺得他在莫名其妙發脾氣的時候,你能不能蹲下來,給他一個擁抱,告訴他“親愛的,雖然媽媽好像也插不上手,但是我想抱著你,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你的痛苦?!?br />
這種同理心的表達,能在孩子心中慢慢重新構建起安全關系,而這是讓孩子不受欺負的第一道關。
共性二
被欺負=沒朋友
無論是新聞報道還是真實案例中,那些常常被欺負的孩子往往是孤立無援的。他們的社交能力真的很成問題。
我曾經問過一個被人欺負的孩子,在班上你的好朋友是誰。
他低下頭輕聲說,“I don’t have friends.”(我沒有好朋友)
那一刻,我的心像被扎了一樣,馬上說,
“I can be your friend! We can ask Robin,if he wants to be our friend?” (我是你的朋友,我們可以去問羅賓, 他愿不愿意成為我們的朋友)
羅賓是班上一個特別受歡迎而且很好相處的孩子,我希望通過“結對子”的方式讓孩子們之間有更多相處的機會。
可是,這娃見到羅賓后一直低著頭,我站在旁邊時,他們倆還有些互動,只要我稍微移開幾步,他就又魂不守舍地開始張望起來。
家長應該怎么做
如何讓孩子被同伴接受非常重要,因為這會大大降低孩子被欺負的可能性。所以之后我還是堅持促進羅賓與這個孩子的接觸,比如我會有意站在羅賓附近,給這個孩子提供安全感,讓他們多點互動。
我自己給這個過程起了個名字,叫做“安全感”授權。就是讓孩子不僅僅對教室里的成人產生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對這個環境中的其他同伴——至少對1個同伴有相同的安全感。
經過不懈的努力,他們的友誼終于有了不錯的進展,羅賓在的時候他也能比較坦然地玩一會兒了,而且這個孩子也比之前陽光多了。
我覺得這就是個不錯的方法,如果你擔心孩子沒有朋友,除了告訴他一些交友技巧,也要多做一些push的工作,比如放學時陪在孩子身邊,看著他和一些孩子一起玩,回家時告訴他, “我覺得你今天和小B小C都玩得很好嘛,其實媽媽不在的時候你也可以放心地玩?!?br />
如果孩子在學校有“好朋友”,不僅會大大降低他被欺負的幾率——畢竟,誰也不愿意冒著“其他人可能會替他出頭”的風險去欺負他,而且,就算偶爾還是被欺負了,至少他也不是一個人只能面對孤立無援的境地。
共性三
被欺負=與眾不同
一起回想當初上學的時候,哪些人會成為被班級共同攻擊的目標呢?有口吃的、長相奇特的、身高遠低于平均線的等等,這些人群可能性更大。
大家會給他們起綽號,下課會趁機惡搞,給他們匹配戀愛對象等等。似乎那些生來的“不同”第一時間就自動變成了被大部分人攻擊的目標。
可是,被攻擊的同學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受到影響,那些喜歡自黑、有自信的,很快就脫離了被攻擊的目標群——其他人會很快覺得不好玩了,而那些被弄哭的、一次次報告給老師的,反而更容易造到更嚴重的攻擊。
人生而不同,但很多明顯的不同確實容易給孩子招致麻煩,所以從小就要給他正視自己“不同”的教育。
家長應該怎么做
教孩子學會“自黑”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些口吃,你可以明確告訴他,在你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受到人嘲笑和譏諷。
你該怎么面對呢,是被笑聲擊倒,還是愿意大大方方讓別人給你貼上“說話不利索”的標簽,但是相信終有一天,用別的能力揭掉這個標簽?
讓孩子感受父母對“不同”的接納
我一直覺得這是在美國留學這么多年,我所收獲到的最珍貴的東西。只有當你真切地有過和有身體或大腦缺陷的孩子共處一室的經歷的時候,你才會知道什么叫做對“不同”的接納。這種理念,首先需要父母的改變。
路遇一位母親攙著有唐氏綜合征的孩子時,你是帶孩子敬而遠之,寧愿繞道也不正面接觸?還是大大方方地走過去,給這位母親一個微笑,甚至跟她的孩子打聲招呼呢?
你細微的動作,都決定著孩子對于“不同”的態度。只要大多數人對于“不同”都足夠接納,施害者也就沒有可乘之機了。
共性四
被欺負= 父母過度保護
我聽過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一對父母為了讓孩子知道在被欺負要打回去,在家里和孩子不斷模擬被打的經歷。據說這樣可以讓孩子在應對突發情況時,及時保護自己。
可是時間久了,人們發現這些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太差了,對成人的依賴性特別強,變成了一個離不開“過度保護”的寶寶。這最大的壞處是這些孩子在面對危險的時候沒有任何意識,也不會反抗。因此也很容易被欺負。
這其中還有一個惡性循環。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個人能力會明顯變弱,在與同伴的比較過程中,會有很強的挫折感,甚至會有一些焦慮與沮喪。帶著這種情緒,他會更加封閉自己,朋友也會減少。沒有了外界的幫助,就會更加依賴父母。長此以往, 孩子終究會成為最大的“被攻擊”目標。
家長應該怎么做
減少控制
對于孩子的過度保護,背后是父母對于孩子“控制”的欲望。如果想要去掉“過度保護”,那么父母首先需要停止“控制”。
你的孩子與你并不是隸屬關系,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并不屬于任何人。如果你“以愛之名”來綁架孩子獨立的權利,用盡一切辦法,給孩子一個“安全真空”的環境。
那么孩子總有一天會把你掙脫,但是掙脫過后,他是無助的、惶恐的。到時候如果被欺負了,他甚至連如何自我防御都不知道。
重新分析自我動機
我們保護孩子,可是真的是為了孩子嗎?
舉個例子,我們替孩子準備好早晨的谷物牛奶,但是決不允許孩子自己來吃,這是為什么?
一位母親說,如果你讓3歲的孩子自己吃谷物牛奶,結果就是他會把臺子、地上弄得到處倒是!我還要收拾,累得半死。
不難看出,父母對于孩子的過度保護并不是完全為了孩子,很多時候是父母自己為了圖方便。
因此要戒掉對于孩子的過度保護,就不要怕麻煩,該讓孩子體驗嘗試的,就得讓他們自己去解決。至于家務,分給孩子他爸一點好了。
給孩子提供可能“挨欺負”的機會
讓孩子“挨欺負”這話聽上去站不住腳,其實這里指的是父母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多帶他在一個集體的環境里體會,哪怕可能會被人欺負。
小區里的草坪、親子游樂場、大型公園,都是非常理想的試驗田。適當地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問題,只有自己真切地體驗過,才能在真的在遇到危險時沉著面對。以這樣的方式長大的孩子,想必父母會放心,也欣慰的多。
其他
被欺負 = 體魄弱
一個孩子的體魄如何確實會影響他是否容易被欺負。一個外表壯實的孩子,確實不太容易被欺負。給孩子練體魄吧,任何技巧都不如一個健碩的身體來得有說服力。
< 上一篇:孩子調皮的背后,藏著更多家長不知道的秘密
> 下一篇:育兒這件事,還真不能少了“父親”這個豬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