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id="2wwsy"><button id="2wwsy"></button></table>
  • <nav id="2wwsy"></nav>
  • 首頁 > 中心資訊>【NYC育兒】10個教育案例 專治最讓爹媽頭疼的問題

    【NYC育兒】10個教育案例 專治最讓爹媽頭疼的問題

    文章標簽:NYC育兒
    2017年08月03日 1779

    “見生人不敢說話”、“自私不愛分享”、“說臟話的習慣很難改”……孩子到了懂事的年紀該如何教育?究竟什么才是適宜的愛?如何在日?,嵥榈拇笫滦∏橹小皾櫸锛殶o聲”,正確地教育孩子,十個經典教育案例送給爸爸媽媽們,同時聽聽專家的點評吧。


    案例一:被強迫的交往


    女兒桐桐2歲時,我總是特別熱情地拉著她跟小朋友打招呼??赏┩┢粣壅f話,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說,不想玩游戲我就替她參加,桐桐總是默默地跟在后面。后來,我發現桐桐一個人的時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么,而且特別在乎別人是否把她當朋友。上幼兒園之后,她經常說不想去幼兒園,因為沒有好朋友。我開始意識到,我強迫孩子交往已經給她帶來了深深的焦慮和不安。

    我再也不強迫桐桐了,開始帶她出去慢慢引導她自己玩。我的轉變也帶來了孩子的轉變,她變得越來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漸多起來。這件事讓我深深感到: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個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父母只要適宜呵護就好,而不是去干涉甚至包辦他的人生。


    專家點評:孩子各有不同,教育沒有統一標準,更不可能從書本中找到適合每個孩子的方法。家長與其抱著書本焦慮,不如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才會獲得安全自信,自然而然地學會交往。


    案例二:為什么不給爺爺奶奶吃?


    侄子有什么好東西總愿意和我分享,老爸對此“頗有微詞”:“什么東西都要給姑姑吃,爺爺奶奶要嘗嘗都不給,這孩子白疼了?!逼鋵?,侄子原來是很大方的,有好吃的都愿意和爺爺奶奶分享。但爺爺奶奶卻經常逗他:“好吃的也給爺爺奶奶分點??!”孩子的手馬上遞了過去,他們趕緊又說:“爺爺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幾次之后,孩子就不再當回事兒了。而當侄子與我分享時,我會道謝并真的與他分吃,還夸他的東西好吃,侄子也樂得與我分享。老爸甚至還責怪我說:“大人怎么還吃孩子的東西!”


    專家點評:孩子的心是單純而美好的,他會把成人世界的每個要求都當真。作為成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這份單純和美好,而不是為了好玩或者表示親昵逗弄孩子。生活中很多對待孩子看似搞笑的無意之舉,背后卻是對孩子深深的不尊重,愛孩子,就請將他作為一個平等的人。


    案例三:當孩子不和人打招呼時


    女兒剛學會說話的時候,嘴很甜,喜歡叫人,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就金口難開了,見人不是低頭不語就是裝作沒看見。我忍不住催她:“乖,快問叔叔阿姨好!”她沒反應。我有些難為情,再催,還是不叫,我就急了,說:“寶貝,不叫人可不禮貌啊”、“沒有禮貌的孩子是沒有人喜歡的”等等。幾次三番之后,收效還是不大,孩子似乎一直無動于衷。

    有一天我實在生氣,終于采用了冷暴力的方式對待她。在一次孩子不與人打招呼的時候,我快步往前走把她晾在了身后。孩子馬上緊張地追上來,我生氣地說:“我不喜歡沒禮貌的孩子?!焙⒆油鄣囊宦暰涂蘖?,好像很委屈的樣子。


    專家點評:緊張害羞也好,謹慎小心也好,不打招呼的背后,一定有孩子沒有表達出來的感受。家長不要急于批評,也不要當眾指責,更不要強迫他,要尊重孩子有不打招呼的權利??梢越o孩子一個臺階,比如說:“我知道你是一個有禮貌的孩子,有時你是在心里叫人了(打招呼了),如果下次你能說出來就更好?!币部梢砸龑Ш⒆佑帽砬?、動作等自己喜歡的方式打招呼。


    案例四:事情沒做好孩子煩躁哭鬧的時候


    我以前總愛表揚壯壯:“你真聰明!”但后來我發現,如果壯壯做不好一件事,他就會特別煩躁,哭鬧。前段時間,我給他買了一輛新款滑行車,他剛開始并不會滑,就很生氣,索性不滑了。后來我看到一篇文章《“表揚孩子”與“鼓勵孩子”的差別震驚你!》,我知道了表揚和鼓勵對孩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常被表揚聰明的壯壯,在遇到挫折時接受不了自己的失敗,怕別人說自己不夠聰明。明白了這些,后來我就再也不表揚他聰明了,而是多描述和鼓勵他的努力,比如:“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為你驕傲!加油!”


    專家點評:孩子對自我的認可過度依賴外在的評價,孩子會認為事情沒做好是自己不夠好。欣賞這位家長積極的學習,發現了鼓勵和表揚的不同。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應集中于他所做的事情而不是個性品質(如聰明)上,在孩子做得不夠好時,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說:“這件事雖然你沒做好,但你是好的!”


    案例五:孩子生氣又不講話的時候


    糖果是一位3歲4個月的小朋友,她有著這個年齡段所有小朋友擁有的情緒狀態,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語言,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常常不知道如何控制突如其來的怪情緒。于是,最愛寶貝的媽媽左思右想,有了一個好主意。

    “砰”門被猛地打開,糖果怒氣沖沖地闖了進來……

    媽媽說:“寶貝,媽媽看得出你現在很生氣,你想說說怎么了嗎?”

    “不,就不,我不要?!?/span>

    媽媽伸開雙臂:“過來,媽媽抱抱!”糖果躲進媽媽的懷里。媽媽什么也沒說,只是抱著糖果輕輕拍著這位發脾氣的小姑娘。

    媽媽左思右想,有了一個好主意……媽媽帶著糖果來到書房,準備好紙和繪畫筆,開始創作一個屬于糖果自己的“情緒臉譜圖”。

    糖果很認真地在紙上涂色,媽媽在糖果身邊創作圖譜。媽媽說:“你可以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把這張臉譜貼起來,當你有情緒的時候可以來到這里冷靜一下,也可以告訴媽媽你選擇哪一張臉譜。如果你愿意可以告訴我發生了什么。發脾氣、傷害自己、損壞東西都是不好的?!?/span>

    “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吧?這個地方只屬于糖果自己?!?/span>

    糖果說:“就叫冷靜太空吧!”有了自己的“冷靜太空”,糖果似乎不再那么生氣,她告訴了媽媽她是怎樣摔倒并弄臟了自己最喜歡的玩具熊“布布”。


    專家點評:我們感受到了糖果媽媽那濃濃的愛意、深深的理解和滿滿的智慧。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負面情緒,媽媽沒有指責和制止,而是用親切的詢問和擁抱,讓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緒是被重視、被接納、被理解的,進而使情緒得以宣泄、安撫和轉化。更可貴的是,媽媽通過臉譜圖的建立,幫助孩子在表達情緒的過程中,學習識別、接納自己的不同情緒。研究發現,當孩子的情緒被正確識別和表達后,孩子的情緒強度就會下降20-40%!


    案例六:告訴孩子“關心”是相互的


    兩歲的豆豆無意間打到我的眼睛,他愣了一下沒事似地就跑到一邊玩了。我卻難以平靜了。平時如果我不小心磕碰了孩子,我會向他道歉,但是我磕碰了卻總對孩子說沒事,媽媽不疼,孩子會不會覺得媽媽是不會疼的,是不需要關心的呢?

    于是,我拉著他的手認真地說:”媽媽眼睛很疼,你如果幫我揉揉,我會很舒服?!倍苟拐J真聽完,幫我揉揉,問:“還疼嗎?”我笑著說:“好多了,謝謝你!”孩子的眼睛瞬間亮了,露出興奮的笑容,原來當關心別人的時候,孩子也是快樂的。

    這件事深深觸動了我。我一直認為母愛是無私、不求回報的,但卻忽略了讓孩子學會愛。應該讓孩子知道“愛”是相互的,媽媽也需要孩子的關心。


    專家點評:父母對孩子的愛,一直被認為是應該的,習以為常的,卻很少能夠理性地想到孩子在接受愛的同時也需要付出愛。這里沒有強迫,只有一句簡單的描述:“你如果幫我揉揉,我會很舒服?!?,將孩子關注自我的目光引向關注他人的感受,同理共情是心中有愛的開始。辛苦付出的同時,請別忘了跟孩子說:“媽媽也會疼!”


    案例七:當孩子輸不起時


    每天晚上我和孩子他爸都會陪孩子一起玩游戲,搭積木、拼圖,有時還會用競賽的方式,因為這樣孩子更有積極性,同時也能培養他的競爭意識。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故意示弱,讓孩子贏,藉此讓他更自信,也更有膽量。每次贏了,他都特別有成就感。

    可是有一次,孩子和爸爸玩滾球游戲,孩子贏了兩次,后來再玩的時候,爸爸沒讓著他,結果他輸了。輸一次情緒不對了,輸兩次就沒耐心了,輸到第三次的時候就開始發脾氣大哭起來。這時我才意識到孩子早已習慣了勝利,對失敗竟然無法承受??墒?,現實生活中怎么可能一直保持不敗呢?

    是不是我的愛有了偏差,帶給孩子的并不完全是積極樂觀的性格?


    專家點評:虛假的勝利,并不能真正帶來自信的成果。專注于興趣探索,在游戲過程中忍受挫折、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分享成功的喜悅,才是真正的成就感。


    案例八:對抗“粗口”記


    兒子一向懂禮貌,可有一次他要買玩具我沒同意,他甩出一句臟話“X!”我生氣地質問他跟誰學的,他就是不說,我只好努力控制情緒,轉移了話題。

    回家后,和兒子一起吃紅薯,他有禮貌地說:“謝謝媽媽給我吃紅薯?!蔽易プ∵@個時機,首先肯定他是個講禮貌的孩子,然后跟他交流了不能說臟話的原因。誰知兒子卻理直氣壯地說:“可是爸爸和爺爺都講,媽媽也沒有生氣啊?!蔽疫@才意識到兒子講粗口的根源,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多么的重要!

    我請他當家里的“文明用語監督員”,發現誰講粗口就制止。此后,兒子果然不再講粗口了。在他的監督下,爺爺和爸爸也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我慶幸自己沒有粗暴地呵斥、生硬地處罰,而是用疏而不堵、柔而不躁的方式,建筑了一條陪伴孩子健康成長的彩虹橋。


    專家點評:小孩子說臟話,常常是出于好玩、無意識的模仿行為,家長及時控制情緒,巧妙地運用轉移話題、及時肯定、闡明原因、溝通感受、賦予責任感等正面疏導的方法,將“對抗”變為了一種“引導”。更可貴的是,傾聽了孩子的心聲,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家長與孩子在平等相處中共同進步。


    案例九:孩子自私獨占不愛分享的時候


    小豹子是個剛滿兩歲半的男孩,家里的獨苗苗,這是一個很平常的晚飯時間,晚餐中有一盤非常美味的鹵肉。

    媽媽:“小豹子,這么好吃的東西,給大家嘗嘗啊?!?/span>

    小豹子看了看地下和桌子上說:不行,現在不能給爸爸媽媽吃。

    媽媽:“為什么呢?”

    小豹子:“地上和桌子上都沒有掉啊,掉在地上的才給爸爸媽媽吃,盤子里的給寶寶吃?!?/span>

    聽完這場對話,全家人的內心都震顫了一下,空氣頓時也凝固了。只有小豹子像往常一樣歡喜地吃著。


    專家點評:很感動和欣賞這位家長的反思,他實際上也是在邀請所有的家長反思。孩子“獨占”盤子里的美食,家長吃掉在桌子下的,顯然,在孩子眼里,家長這樣愛我是應該的。很多家長有時愛孩子愛到失去了自己。心理上人格的成熟,需要家長去示范“我愛你,同時我也愛自己!”“孩子你很重要,而我自己也很重要!”這樣孩子才會學到完整和成熟的愛!


    案例十:愛說“我不會”的孩子


    在我們班級里有一個孩子,無論做什么事都會不假思索地說“我不會”,而后就等待老師解決。穿襪子,“我不會”;扣衣扣,“我不會”;吃飯,他把頭扭向一邊,還是“我不會”;小朋友活動時他坐在那里不參加,問他還是“我不會”;今年開學,我讓每個小朋友說說過年都做什么了,有的說和爸爸放鞭炮了,有的說吃餃子了,還有的說看煙花、看燈展了,最后一個讓他說,還是那句“我不會”。

    通過了解發現,孩子這種過度依賴、不自信的表現,主要就是因為他所有的事情都被家長代勞了,只要說“我想要”“我不會”就能得到滿足。


    專家點評:這是一個被家長剝奪了成長能力的孩子!家長的代勞導致孩子只要說“我不會”就能滿足需求。這其實反映了孩子“癥狀獲益”的心理,即一個行為癥狀的出現如果總能獲得好處,那么這個行為癥狀就會一直出現!要讓孩子改變“我不會”的狀態,家長必須要改變,要放手讓孩子多做,有時也可以用一些引導詞:“孩子如果你會了,你會……(描述一個孩子學會了以后會怎么樣的一個畫面)”“孩子你是以前不會,現在學了(做了)就會!”


    以上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系我們!


    想了解更多,請關注NYC紐約國際兒童俱樂部!



    91在线精品欧美在线观看青青_亚洲 无码 精品_久9不卡无码中文字幕在线_亚洲日韩国产综合_超97碰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