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隱秘的角落》,讓向來專注于文藝片的影帝秦昊出了圈,火遍全網,“帶你去爬山”更成為時下最熱的網絡梗。
近期,秦昊在綜藝《婆婆和媽媽》中,因為模仿好友汪小菲對子女迥然不同的態度而再度沖上熱搜。
據秦昊爆料,汪小菲回到家就跑過去抱女兒,盡顯柔情:“寶貝兒~爸爸抱抱~寶貝兒想我了嗎?”
但當兒子走來,撒著嬌喊“把拔”(臺灣腔)時,汪小菲卻正色喝斥:“什么把拔,叫爸!好好說話?!?
這段惟妙惟肖的模仿,逗樂了眾多網友??墒鞘潞笙雭?,如此迥異的育兒方式,真的合適嗎?
汪小菲的微博簡介是“希望玥兒每天都開開心心的”,頭像也是自己和女兒的合影。
面對女兒,汪小菲的態度是女兒就是用來保護的,可以陪女兒做任何事,只希望給女兒最好的一切。
面對兒子,汪小菲卻缺乏耐心,他認為兒子需要鍛煉,需要經受挫折,變得勇敢,能夠很“爺們”的撐起一片天空。
女兒生日:我最愛的玥兒,爸爸永遠在你身邊
兒子生日:帶玥兒到海邊走走
女兒手指被碰紅了:快叫救護車??!
兒子1個月病了3次:鼓勵他,男人間的話語不必太多??!
......
確實,在大家的常規印象里,男孩要成長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要獨立,要堅強,但是這并不是男孩要被區別對待的理由。
而且,和男孩相比,女孩確實相對柔弱一些,但這并不是女孩要被無限寵溺的借口,女孩同樣需要獨立、需要堅強。
很長一段時間,“女兒奴”這個稱謂都帶著一種反差萌。于這種反差,大家將其解釋為“養兒子和養女兒的區別”,屏幕外的觀眾們也非常愿意買單,紛紛夸贊“女兒奴”爸爸們的可愛。
可是,被「女兒奴們」寵愛大的女兒和兇大的兒子,將來極有可能要吃大虧!
1
兇兒子、寵女兒的區別對待
在《爸爸去哪兒6》中,演員楊爍帶兒子的方式引起了觀眾的熱議,許多觀眾看了以后紛紛表示身心不適,因為楊爍的種種言行讓他們想到了自己曾經的悲慘童年。
讓我們來回憶一下楊爍那令人窒息的“軍訓式教育”:
“衣服拉好”
“快走!”
“所有人都在等著你啊,快點?。?!”
“包背好了!”
“能走直路嗎?腳尖沖前,腳尖沖前!”
“不會走是吧?跑上去?!?/span>
……
在采訪中,楊爍表示“兒子,就應該嚴厲一些”。
確實,男孩需要有擔當,需要獨立自主,但是爸爸媽媽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沒必要冷言冷語簡單粗暴。培養孩子的堅強自主,不能以摧殘親子關系為代價。
與此同時,楊爍對女兒卻各種溫柔地親親抱抱舉高高。
區別對待的后果就是,楊雨辰在爸爸面前總是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樣,有什么情緒也總是自己藏著、憋著。
在被問到“你喜歡爸爸在家里嗎”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不太喜歡”。
在《爸爸去哪兒》中,村長曾單獨問過田亮的兒子小亮仔一個問題:你的爸爸愛你嗎?
可小亮仔卻搖了搖頭,輕輕說了“姐姐”二字,隨后默默落淚。
很多人以為孩子小什么都不知道,男孩子更是性格大大咧咧不記仇,所以習慣性忽視他們對父愛的渴求。
對男孩:偏愛比不愛更傷人
楊爍的兒子楊雨辰7歲,田亮兒子田宸羽8歲...他們正是建立自尊心、自信心的年紀,但這種刻意而不加克制的嚴厲,又如何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呢?
厚此薄彼的教育模式,會讓不被偏愛的孩子失去安全感。
而男孩子,也并沒有大人以為的那么堅強。
事實上,每一個胎兒剛開始都是女孩,從第7周開始,獲得Y染色體的胎兒才開始慢慢變成另一種“性別”。
換句話說,女孩的特質是天生的,而男孩的各種特質,是從胎兒時期一直到成年之前,通過一點一點的改變慢慢形成的。
幼兒階段,男孩和女孩同樣需要安全感,男孩甚至比女孩更容易為分離感到焦慮,更害怕陌生的環境。
他們喜歡被擁抱,需要被溫柔地呵護和陪伴,只有內心深處感到安全,孩子的大腦才會得到充分的發育。這時就開始以“男人”的標準要求男孩,對他們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
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他們并非從屬于父母。
教育男孩養成堅強、自信、獨立的人格,不在于父母的嚴苛,而在于父母榜樣的力量,父母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聽從孩子內心的聲音,遵循孩子的天性去引導,才是教育男孩的正確方式。
2
寵愛的背后暗藏不同的期待
寵愛女兒,其實并不是一件錯事。
但「女兒奴」這件事,錯就錯在很多人從一開始就本末倒置了。
提起“想生女兒”,他們會說因為覺得女兒“更貼心”——
可這所謂的“貼心”,卻是大家從心里默認的女孩就應該貼心,然后從小把她們灌輸培育得懂事、會關心人。
汪小菲曾經這樣說過自己的育兒觀:
女兒就是用來保護的,我想把女兒永遠養在家中,給她最好的,讓她不用奮斗,也不會被別的男人“騙走”。但兒子是需要鍛煉的,要經受挫折,要變得勇敢,能夠很“爺們”的撐起一片天空。
不管是秦昊還是汪小菲,他們的言論看上去好像非?!芭畠号?,整個社會的輿論風向也漸漸變成了“窮養兒富養女”“女兒當公主養,兒子隨便養”。
網上隨便一搜,就能看到一大堆女兒奴爸爸。
電視劇也會刻意塑造女兒奴形象來迎合大眾。
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藏在這種育兒方式背后的,其實是對女兒和兒子不同的期待。
身邊不少父母,花大價錢送兒子出國留學,因為“男人就要多闖蕩”,卻連大學都舍不得讓女兒去外地上,對女兒最大的期望就是嫁個好人安穩一生。
對女孩:女兒奴培養的是“人妻”,而不是“人才”。
可女兒總有一天要走出父母為她打造的城堡,進入社會后,誰會因為她是女孩就寵著她、讓著她呢?
有姑娘說,自己從小被家里培養成傻白甜,現在試著自力更生,感覺特別痛苦。
是啊,溫室長大的花朵,怎么和經歷過風吹雨打的野草競爭呢?
可很顯然,這種奇怪的教育方式,不管對女兒還是兒子來說,都是一種傷害。
男孩在童年缺少了關愛,而女孩在孩童時期沒有學會自立自強。
在教育孩子上,父母一定要警惕在性別上的「刻板印象」。
要知道,男孩也需要被關愛、被照顧,他也有理由分享你無微不至的愛與關懷,也需要可以展示脆弱和多愁善感的情緒。
? 只有在他們小時候,擁有了足夠多的呵護擁抱和愛的表達,長大后才能成為一個心中有愛,眼里有光,內心堅定又充滿力量的真正男子漢。
? 而同樣的,女孩也可以很強悍,可以在風雨中披荊斬棘,也可以在任何的領域有一番耀眼的成績。
最好的教育,不是“重男輕女”,也不是“女兒奴”,而是無性別觀念的養育。
女孩子可以淘氣和惡作劇,男孩子也可以安靜而乖巧。
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他們都可以被培養出同理心,學著溫柔待人,以及擁有尊重他人的素質;
他們也都可以樹立去競爭、去拼搏向上,征服挑戰的信念。
不要簡單粗暴地用一句“她是女孩不可以…”、“他是男孩就應該…”去為孩子下定義。
他們是怎么樣的人就是怎么樣的人,不應該被父母人為地帶偏。
這個世界,既可以有柔弱的男性,也應該有強悍的女性。
3
“看見孩子”才是關鍵
其實,不管是不許兒子哭,還是做“女兒奴”,這兩種教育的表現形式雖然不同,但都源于一種疏忽,那就是沒能看見和尊重真實的孩子,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期待,去要求、塑造孩子。好的教育,關鍵在于“看見孩子”...
1、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特質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質地,孩子的性格差異遠遠大于性別差異。
就像一位網友說的:
“我家女孩喜歡恐龍、怪獸,不穿裙子、不留長發,但我覺得她是最棒的小女孩。她文靜我不會覺得她是女兒所以才文靜,而是她本身性格使然;
如果我有一個男孩喜歡粉色喜歡芭比喜歡裙子,我也覺得他是最棒的男子漢,他文靜還是好動跟他是否是男孩無關?!?/span>
當我們真正地看到每個孩子獨特的個性稟賦后,就不會在套進“男孩應該怎樣”“女孩應該怎樣”的模子里了。
2、不給孩子設限
有一個名為《女孩是什么做的》的歌舞表演,剛開始,一個柔美的小女孩神情迷惑地唱道:“世人都說女孩是由鮮花、戒指、八卦和果醬做的......”
這時,舞臺上出現一個個成年女性,她們活力健美,個性十足,充滿力量感,小女孩在她們的啟發下,唱出了對“女孩是什么做的”的新理解:
“我們是鋼鐵所鑄,加上拼搏和自我奉獻,以及戰斗的痕跡......”
“還可以有鋼鐵般的意志和健美身軀?!?/span>
是的,女孩是怎么樣的不應該被設限,我們可以給女孩介紹一些不同領域的杰出女性,比如女科學家、女運動員、女企業家等,讓女孩知道女性可以做任何事。
3、富養的關鍵是讓孩子感受愛
不管男孩女孩,都需要富養,這個富養,更多指精神上的富養,即父母的言行讓孩子感受到愛。
袁泉在《朗讀者》中曾聊到自己與父母寫家書的故事,戳中了很多人的心。有人形容她說,這就是在滿滿的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
袁泉因為對戲劇的喜愛,小小年紀就離開家鄉,到北京的戲劇學院學戲。
學戲的幾年間,父母堅持給她寫信,300多封家書,讓袁泉感受著父母的關心。
袁泉與媽媽
她給爸爸寫信:“老師說我不夠刻苦,我很難受?!?
爸爸回信安慰道:“泉泉,做父母的理解你,心疼你......我與你媽媽也絕不會在你竭盡全力時還叫你拼命?!?
那300多封家書成了袁泉的力量來源?!懊看蜗抡n,都要跑著去傳達室看看,有沒有我的信,收到真的很溫暖?!痹f。
著名心理學者李雪說過:
“男孩女孩只是生理結構不同,精神層面的渴求都一樣:渴望被看見、被回應,渴望獨立思考自由探索。被愛和自由養育出來的男孩女孩,都一樣具備完善的理性、細膩的感性,捍衛界限的勇氣和尊重不同的智慧?!?/span>
看見孩子,給予愛與自由,不評判,不設限,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他自己的模樣。
孩子究竟要不要區別對待?
要!但區別對待的依據應該是性格,而不是性別。
女兒不是寵物,兒子也不是鐵人。
女孩也有抱負,也能披荊斬棘乘風破浪,頂起一片天。男孩也會脆弱、會敏感,也需要被細心關懷,小心對待。
無論男孩女孩,都應該用愛滋養。
給孩子平等的愛與期待,尊重他們,理解他們,讓每個孩子都知道自己是被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