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早期的成長中,他最害怕的是什么,作為父母的你知道嗎?
有的人覺得孩子害怕自己的玩具丟了或者被別的小朋友搶走了,有的人覺得孩子害怕受傷或者生病去醫院看醫生,有的人覺得孩子害怕爸爸媽媽不給他好吃的零食,總讓他吃一些“健康難吃”的食物。
不可否認,這些事情會帶給孩子短暫的恐懼;但是真正讓孩子害怕,甚至產生長遠的心里陰影的事情,往往是爸爸媽媽對他們的態度。
~孩子最怕的,是你生氣了~
有一天在逛微博的時候,Pongo看到了一個非常讓人心疼的小故事。
有一個小男孩,小時候爸爸媽媽吵架,吵得特別厲害,爸爸氣的在客廳里面摔東西,他在一旁嚇得大哭不止,到了第二天,盡管爸爸媽媽不吵架了,但是他們依舊還是在冷戰的狀態。
他感到很害怕,躲在自己的小屋里面不敢出來,也不敢跟爸爸媽媽說話,生怕自己再惹惱了他們;媽媽看到他一言不發,心里覺得很是愧疚,于是主動提出帶他去游樂園玩耍。
游樂園里面到處都是人,小男孩排隊去坐旋轉木馬,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坐旋轉木馬,旁邊的小朋友激動得哈哈大笑,但是他一回頭看到媽媽發呆的樣子和失落的表情,瞬間就沒有繼續玩下去的好心情了。
那天剛好是周末,游樂園里滿是彩色的泡泡,旋轉木馬也被歡快的音樂和溫暖的燈光環繞著,可是對小男孩來說,他記憶里的游樂園是灰色的。
我相信媽媽肯定不是故意帶給孩子壓力的,但是她無形中的壞情緒卻帶給了孩子很大的影響,如果父母不開心,孩子也很難真正的快樂起來。
在很多父母的眼里,他們都認為孩子吃好喝好玩好就夠了,理應當感到開心和滿足,他們能有什么不開心的事情呢?
實際上,孩子遠比大人想象中的更細膩更敏感,他們對父母的情緒和家庭的氛圍有著異常敏銳的直覺,當他們看到大人嘆氣時,忍不住想:為什么他們會嘆氣呢?是不是感到不快樂呢?不快樂的原因是不是我呢?
今年熱映的電影《你好,李煥英》戳中不少網友的淚點,片中,賈玲飾演的女兒講了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你說我當你一回女兒,連讓你高興一次都沒做過?!?/strong>
媽媽李煥英卻說:
“我未來的女兒,我只要她健康快樂就行了”。
對于孩子來說,他的快樂說起來也非常的簡單,只要爸爸媽媽是開心的,家里面的氛圍是融洽溫暖的,他就會由衷的感到快樂。
他們最在乎的是父母陪伴自己的時候是不是快樂,至于物質生活,他們遠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的在意。
~孩子最怕的,是你發火了~
繪本《媽媽發火了》中,媽媽喜歡大聲訓斥小山:
“又來了,你又來了!趕緊給我老實坐好,快點吃!”
“你這是在干什么呢?我不是跟你說過在浴室里胡鬧是很危險的嗎!”
媽媽抓狂的聲音響徹屋內,一個大大的黑影仿佛要壓倒小山,小山迷茫又難過的樣子在繪本的圖畫里表現得淋淋盡致。
其實小山把餐桌弄臟是因為想要獨立吃飯,但還沒有掌握好技能;小山在浴室里玩泡泡,這是天性,我們可以在理解的同時告訴他如何避免危險。
面對故事里歇斯底里的媽媽,小山的第一感受就是想要躲避,其次就是自責和恐懼。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曾經在氣急敗壞的時候,對自家寶貝說過這句話“你聽不聽話?再這樣,媽媽生氣了?!?/strong>
這時孩子就會被嚇到,乖乖地“束手就擒”。
有的媽媽還會在生氣后追問孩子:“你知道錯在哪里了嗎?”
孩子只會怯怯地說:“我不該惹你生氣的?!?/strong>
比起對錯誤的認識,孩子對大人的情緒感知是更為直接的,他很有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只知道他這樣做讓媽媽生氣了。
在父母的責備和吼叫聲中,孩子往往是帶著深深的恐懼感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習慣性的將父母的生氣怪罪于自己,在與父母相處的時候變得小心翼翼,不敢表達內心真實的需求。
~孩子最怕的,是你不理他了~
生活中,我們總能看見這樣場景;正在忙著玩手機的媽媽對著正在耍賴的孩子說:“你別煩我了行不行??!再鬧我就把你一個人丟在這里!”
說完之后就不再理孩子了,很多小孩聽你這個話就只好撇了撇嘴,滿眼失望的到一旁自顧自地玩,那個樣子特別讓人心疼。
這種忽視和不回應,對于孩子來說,就像是在小黑屋里關禁閉一樣,孤獨又絕望。
長期被父母忽視的孩子,盡管長大之后表面看起來很正常,但其實他們的內心往往比同齡人要更敏感更自卑,他們總會覺得自己任何事情都做的不夠好,以至于不被別人接受或者喜歡。
隨著時間的推移,否定的想法在他的心里越扎越深,他會默認自己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一生都會過的辛苦又小心。
親子關系中的情感忽視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它對孩子的傷害不明顯,但是很長遠。
它發生在每一次孩子需要安慰和鼓舞的時候,父母要么顧著做自己的事情,要么視而不見,完全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你沒看到我在忙嗎!別纏著我?!?/strong>
“你又不是考了第一,不要總是小有成績就驕傲自滿?!?/strong>
“你不是要出去玩嗎?那你自己去吧?出去了以后就別回家了!”
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孩子感受到的是被否定、被忽視、被拒絕和被反感,時間久了他們就不愿意再主動的與父母產生溝通,也不愿意像父母吐露自己的真實想法了。
為人父母,與其說是陪伴孩子成長,倒不如說是支持孩子成長;孩子的成長也是為人父母自己的修行,而情緒控制就是這場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只有父母擁有穩定的情緒,能夠更加溫和的與自己家的寶貝相處,他才能夠成長為一個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人。
< 上一篇:【育兒早教】做好這5點,逃脫“寶貝病”的魔爪!
> 下一篇:【育兒早教】幼兒親子游戲好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