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心資訊>【育兒早教】面對孩子不合常規的行為:多問孩子為什么,而不是教他怎么做
相信大家都會覺得慶幸,慶幸這位母親多問了一句孩子“為什么”,而不是直接一頓暴吼。
有位網友分享了他和兒子之間遇到的一件事。 一天晚上,他開門的時候,正好用門把手磕到兒子的頭。 看到他捂著頭想哭。 他趕緊跟兒子說:“沒事,不疼!” “不,疼!”兒子非常大聲地反對。 看到兒子那堅持而委屈的樣子,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的不對。 因為兒子的感覺,當然兒子最清楚。 自己憑什么這么肯定地跟他說不疼呢? 疼與不疼,難道不是這個被撞了頭的孩子說了算嗎。 他趕緊跟兒子道歉:“對不起啦!是爸爸不下心拉了門,我下次注意點,好不好?!?/span> 這時兒子揉揉頭,沒事一樣的走開了。 因為小小的道歉,對孩子意義非凡,因為里面是愛和尊重,有療愈功能。 后來他去房間,很認真地問兒子“你的頭還疼嗎?” “真的很疼,爸爸!不過現在沒有剛剛那么痛了?!?/span> “爸爸知道了,下次我們一定要小心一點?!?/span> 他為兒子的堅持和憤怒感到開心。 因為這是兒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如果一個孩子連自己的感受都不敢說,什么都父母說了算。那他的人生堪憂。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對于不同的事物都會有不同的想法。作為父母,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在孩子做出一些非常規的舉動時,不要急著去阻止,耐下心來問一句,并且試著去理解他們的舉動。
孩子無論做出什么讓大人匪夷所思的舉動,對孩子來說,都會有他們簡單的理由和單純的想法,我們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和高度來看待和分析,而應該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視角去觀察和思考,孩子所想要表達的是什么,耐心探究孩子心靈深處的東西。
比如,父母經常會遇到生病不愿打針的孩子,如果我們多問一聲為什么,有些答案可能不會是“怕疼”那么簡單,父母很少陪伴的孩子可能會說,不想治好病,因為生病的時候父母都可以陪著他;
你認為孩子挑食,不愿意吃某種蔬菜,很可能是因為這種蔬菜給過他什么觸動。
這些都是需要通過我們多問一聲為什么來獲得的,如果沒有那一聲耐著性子的為什么,而是簡單粗暴地去喝斥,去告訴他該怎么做,我們很可能就失去了生活中的一些感動和童真。
面對孩子做出的奇特的、不能理解的動作,忍住自己的脾氣,耐著性子多問孩子一句為什么,也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內容源自網絡)
< 上一篇:【育兒早教】千萬不要錯過“習慣養成”的最佳時間
> 下一篇:【育兒早教】順勢養育,讓養娃之路更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