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心資訊>每一個二胎背后,或許都有這樣一個焦慮的大寶……
Q:媽媽二胎在做月子,大寶是男孩子,38個月了,在讀幼兒園。
放學后,假期都是由爺爺奶奶幫忙照顧,孩子本來是很有教養、懂禮貌的孩子。
但是現在感覺他變得有點唯我獨尊,他要什么,就馬上要。
他愛粘著爺爺,爺爺早上上班,他起床見不到爺爺,就要求奶奶立刻找爺爺回家,讓爺爺回房間叫他起床,然后帶他一起上班,有時候奶奶被他哭怕了,就打電話叫爺爺回家。
媽媽覺得這樣不好,要讓孩子知道大人是要去上班的,不能總圍著他轉,爸爸也懂這個道理,每次遇到這種情況,爸爸都會制止奶奶,然后冷處理,讓孩子冷靜再溝通。
一般爸爸在都可以處理好,但是爸爸不在的時候,爺爺奶奶還是被孩子給降服了。請問Eleven老師,這該怎么辦呢?
Eleven:一般二寶的出生,都會對大寶有很大的沖擊。
這種沖擊準確說,是一種“失控感”。
比如:原來4個大人只關注我、圍著我、眼里只有我,現在他體驗到某些“不可控”的因素,在分享大人們的注意力,仿佛他們給我的愛變少了,大人們(對孩子來說是最近的外部世界)不再能那么滿足我了。
原來,我不是他們的中心,一定是有比我更重要的事情,他們才這樣變“心”的。
這可能是孩子的私人邏輯。
于是,大寶感到憤怒,憤怒的背后是失望、委屈、害怕失去愛。
這種恐懼會促使孩子竭盡全力去爭取“即刻滿足”,馬上兌現,刻不容緩!
就像退回到了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那樣,嗷嗷待哺,用強烈的哭鬧喚起大人的焦慮,控制大人滿足自己的需求。
因為只有這樣,我才能放心,才能證明,你們還是愛我的,我還是重要的。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退行”。
“退行”是指:當面臨沖突、緊張,特別是挫折的時候,以比較幼稚的行為惹人注意或博人同情,從而降低自己的焦慮。
其中有一種退行叫做“對象退行”,是指在不能從某人那里獲得滿足時,就轉向以前曾獲得滿足的對象。
比如:在不能獲得媽媽的關注和服務時,孩子會轉向依戀爺爺,因為爺爺曾經給過孩子比較滿足的愛。
所以,孩子必須把爺爺叫來、跟爺爺上班,是在尋求安全和愛,仿佛一個嬰兒被媽媽抱著才安詳。這不是“沒教養“的表現。
當然,我們需要做點什么,幫助孩子度過“退行期”。
基本原則是:
1.允許愿望,接納情緒?!o予孩子尊重、理解和情緒情感上的愛。
2.限制行為,給予替代行為?!沧鹬卮笕?、尊重規則,找到“折中的方法”。
具體方法是:
A
無論誰在場,如何能組織語言,就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以下意思:
——“你想爺爺回來是吧?你想跟爺爺去上班,你很喜歡爺爺?!保ǚ答佋竿?
——“你有點失望,不高興,傷心。因為爺爺要上班,你要去幼兒園?!保ǚ答伹榫w)
B
注意結合非語言:擁抱擁抱擁抱!
往往這時候,哪怕我們什么都不說,只是撫摸擁抱孩子,表示同情,和孩子的焦慮待一會兒,和我們自己的“無能為力”和著急待一會兒,而不是趕緊去解決問題,孩子和我們都會感覺好一點。
因為我們允許他這樣想、這樣要求、這樣感受、這樣哭,但不等于我們一定要完全滿足孩子。
我們傳達的感覺是:你可以這樣要求,但我們做不到。我們愛你,在乎你的感受,但不能答應你。
C
訴孩子大人的需求,邀請孩子一起參與解決問題,找“折中方法”。
——“爺爺也想陪你,但爺爺要上班?!?
——“有沒有辦法,既讓你接受,也讓大人能接受?”
——“我們一起想辦法,我們可以都高興的辦法,肯定有的?!?
哪怕孩子回答不出來,也要問這樣的問題,因為長期收益是孩子學會了“合作思維”:就是想辦法解決沖突,養成尋找“雙贏方式”的思維習慣,那就是:自己重要,別人也重要。
【注意】這里最好說“彼此都接受”,而不是“彼此都滿意”。
因為任何“折中方法”都不如“爺爺回來”讓孩子最滿意。
所以,我們要用“你能接受,我也能接受”這樣的詞匯。
D
大人提供“折中的選擇”(即替代方案)。
孩子回答不出來時,大人可以提供“折中的選擇”。比如:
√ 給爺爺打電話哭一會兒;
√ 給爺爺發微信表情,發很多很多想念的、搞笑的表情;
√ 用手機把爺爺叫孩子起床的錄音放給孩子聽,或干脆用“起床錄音”叫醒孩子;
√ 用爺爺和孩子一起聊天玩耍、吃東西、唱歌的視頻,作為每天不一樣的“叫醒服務”。
以上替代方案,可根據實際情況發揮創意,每次給孩子2個選擇,請他來決定,用哪個方法。
如果不選或選不出,再給第三個、第四個等。
或在這種啟發下,允許孩子自己提方案,比如:下班給我帶酸奶等。如果大人可以接受,就達成一致。
【注意】給選擇的前提是,孩子的情緒緩解了一點之后,才能聽進去。不要在一開始就給選擇。
E
不要期待孩子完全開心地接受,表示同情即可。
哪怕孩子情緒好點了,也基本達成了一致,也不要期待孩子是完全恢復開心的。
因為孩子很可能接受了“爺爺不能回來的事實”,因為我們足夠溫和而堅定,但孩子依然會表達他的不滿,比如:討厭啊,我不喜歡這個規矩啊等等。
這時候,我們只需要表示同情,回到A步驟即可。
時間久了,孩子就能很快轉移他的注意力,調節他的情緒了。
在平時,父母可以設置陪大寶的“特別時光”,比如每天專門10分鐘,媽媽和大寶講繪本,爸爸給大寶洗澡等,讓孩子感到,每天爸爸媽媽都有一段時間是專屬于自己的。
另外,父母不在場的時候,盡可能去影響爺爺奶奶采用以上的說法和做法,但不強求,畢竟,奶奶的能力有限。如果她比較容易被孩子的情緒“操縱”,而爺爺也能接受的話,那么就回來;
如果爺爺奶奶都不能接受,就把上述替代方案告訴他們,請他們也想一些自己覺得可行的替代方案。
“退行期”總會過去,只要大人能理解孩子,先給予愛,再找到替代方案。
最后,我想說,在這么特殊的時期,讓孩子控制一把,又怎么樣?
“控制感”,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尤其對于0-5歲的孩子來說,外部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是與我的內部需求一致的,這種安全感,其實是很珍貴的。
-end-
< 上一篇:一切學習從“聽”開始!寶寶聽覺發展必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