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心資訊>NYC宜賓早教中心:被90%家長誤解的延遲滿足
小嬰兒哭泣的時候要不要馬上抱?
孩子要一個玩具要不要馬上買?
當孩子提出一個要求,如果你有能力,那么要不要馬上滿足?
....
不少人認為“不要馬上滿足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等待”,目的是培養孩子控制內心欲望的能力。這種觀點背后還有一個時髦的心理學理論依據——延遲滿足。
1968年,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讓每個孩子單獨待在小房間里,桌上放著棉花糖等零食,孩子們被告知可以立即吃掉托盤里放食物,但十五分鐘后再吃,還可以得到另一份。
只有約20%的孩子忍受了十五分鐘的漫長煎熬等待,獲得了兩份美食。
十八年之后的跟蹤調查發現:當年“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更出色。
人們根據這個實驗得出了一個結論:擁有“延遲滿足”的能力的孩子,長大后取得成就可能性會更大。
其實,所謂延遲滿足,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
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許多家長在刻意訓練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卻忽視了“延遲滿足”的內在邏輯,使得結果朝不可控的方向發展。
延遲滿足的重點不是延遲,而是滿足感。
然而,我們誤解了“延遲滿足理論”。
家長都忽視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雖然是父母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但孩子是擁有自己的獨立意識的。“延遲滿足”應該是在孩子的主觀意愿上做出決定的,并且對自己的結果負責。而不是基于父母的感受和決定。
實驗中的孩子都是通過自己主觀的意愿決定是否吃掉棉花糖的。
以主觀意愿要求孩子克制自己的父母都會發現,每自己在場時,孩子的自制力很強,而一旦父母不在,孩子往往會失控,變得無法控制住自己的行為。
三歲以前,家長應該給孩子充分的滿足和情感上的回應,這是孩子學習認識情緒和平復自己情緒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給夠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后,當孩子五六歲后,偶爾、適當地限制孩子的不當行為,就不會那么困難,也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家長的持續“否定”和“不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需求是不對的,從而持續打擊孩子的自信。
應當讓孩子明白不是什么東西都能馬上獲得的,要學會取舍。
需求也有很多種,除了一般的生理、安全、情感等基本需求外,還有欲望。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就會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對于孩子的欲望,可以鼓勵孩子將欲望轉化為動力,父母不應該想辦法控制孩子的需求,而是理解他們,然后決定是及時滿足,還是延遲滿足,或者不能滿足。
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或壓制欲望,而是一種克服當前困難,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培養孩子 “延遲滿足”的能力離不開父母的鼓勵。愛孩子,就要培養讓孩子幸福的品質。
讓孩子在延遲滿足中學會克制、學會期待、學會感激、學會珍惜、學會奮斗,體驗成功的快樂和人生的幸福。
想要進一步了解NYC?
快來領取價值208元的免費體驗課吧!
領取步驟:
1.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2.在微信后臺回復:孩子姓名+家長聯系電話
地址:萊茵春天3樓317、318
(乘坐7/8號電梯直達)
門店電話:0831-3882666
?紐約國際兒童俱樂部,
源于美國紐約曼哈頓;
美國兒童早期教育協會(NAEYC)成員;
※ ?NAEYC:全美幼教協會,是美國最具權威的早期教育綜合性評價機構。
美國媒體評論為
“美國五星級早教品牌” ;
美國Stevie年度商業大獎;
提供美國USAG安全標準的兒童體操設備;
服務于美國600萬高端家庭。
(宜賓中心圖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