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寶貝兩歲半,已經很會“察言觀色”了,我在家的時候,他都自己吃飯,但只要我不在,他就讓奶奶喂飯。我要上班,也沒法一直把他帶在身邊。常常覺得,好不容易給他建立好的規則,只要我不在,就“功虧一簣”。
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孩子規則意識內化,而不是“兩面派”呢?
專家:兩歲半的孩子還不具備內化規則的能力,他們更多的靠行為習慣的養成來主導自己的行為。
很顯然這個寶貝現在養成了“媽媽面前自己吃飯,奶奶面前喂飯吃”的習慣,這與媽媽和奶奶在吃飯這件事情上,與寶貝互動的方式有關。
奶奶在“堅持要寶貝自己吃飯”或“喂飯”的執行過程中,有更大的彈性,孩子就容易鉆空子了。
我建議媽媽可以找個合適的時機,先跟奶奶溝通讓孩子養成自己吃飯習慣的重要性。得到奶奶的認同后,再兩人一起和寶貝開個“家庭小會議”:
第一,告訴寶貝,媽媽和奶奶都為ta已經學會自己吃飯而高興,同時也讓寶貝分享他自己吃完飯后的感受;
第二,表達媽媽和奶奶都希望寶貝從現在開始自己吃飯的愿望,并引導孩子表達漸漸長大,可以自己做越來越多事情的感受;
第三,告訴寶貝媽媽和奶奶都相信并會幫助寶貝養成自己吃飯的好習慣。
然后,三人共同努力,好好執行。

Q寶貝快3歲了,嘴巴特別甜,看到誰都叫,也很會稱贊別人,但有時她叫別人,別人沒聽到,或者稱贊對方,比如說“叔叔你好厲害啊”。
但是對方沒有絲毫反應的時候,她就會很難受,很受傷,這種情況,我們該怎么開導呢?
專家:寶貝熱情的與他人互動,卻沒有得到熱情的回饋,這樣的事情發生真的是令人難受的。
我們開導寶貝的第一步是“理解ta情緒的合理性并接納它”。
你可以摟著ta說:“你有點失望是嗎,叔叔沒有聽到你的話?這確實讓人不好受,如果媽媽遇到這樣的情況,也會很難過的?!?br />
你會發現,當寶貝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認同,她立刻會感覺好起來的。
但很多父母往往會習慣性地對孩子說“別哭了,有什么好哭的?”這樣對情緒的否定只會讓孩子更難受。
第二步,引導寶貝做積極的思考。
你可以問:“太可惜了叔叔沒有聽見你的話,如果他聽見了,你覺得他會怎么說呢?……媽媽猜他一定會很開心的?!?br />
積極的思考可以幫助孩子獲得更多的能量,讓自己也高興起來。
Q寶貝兩歲,出去玩,老被其他孩子欺負。
比如被其他孩子搶了玩具,被其他孩子打了,都不會反擊,只會哭,看著我們家長好揪心,但又不便于插手孩子們的事,該怎么辦呢?
專家:兩歲的孩子在社交互動中,還是需要很多成人的引導、幫助甚至保護的。
在孩子被其他孩子打或搶玩具的時候,我們首先需要對當時情況做個判斷。
孩子當下的情緒狀態,對方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對方是不是跟自己的孩子年齡相當還是大幾歲,等等,然后再決定如何“插手”。
有一點,我們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在社交沖突中感受“無力”又“無助”,這樣的體驗容易讓孩子越來越怯弱。
很多事情孩子需要我們先做示范,跟對方說:“你不可以這樣。請把我的玩具還給我?!?br />
然后,ta能學著我們模仿我們,并漸漸掌握這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