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數數的這個方法,其實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看到。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不愿意放手一個玩具或者離開某個地方,也會經常和孩子數數,但經常會失敗。比如說,昨天晚上奶奶給豆豆龍洗澡就是一場“惡戰”?;谥敖o孩子洗澡的經驗,洗澡前,奶奶會讓豆豆龍選擇兩個塑料動物玩具和他一起在澡盆里洗澡。于是,到了洗澡快結束的時候,我聽到了奶奶柔和地說“豆豆龍,你現在還有兩分鐘洗完澡”。過了一會,奶奶溫柔的聲音再次響起:“豆豆龍,還有一分鐘”。又過了一會,“豆豆龍,還有5秒,5、4、3、2、1,好了,起來?!苯又褪呛⒆拥囊魂嚱泻??!澳棠陶f了,時間到了”,奶奶的音量提高了?!鞍。。?!”豆豆龍的聲音再次傳來?!澳棠探心闫饋砹恕?,奶奶的聲音柔開始從溫柔慢慢轉換為命令,接著,可以想象的就是奶奶和孩子的一陣“搏斗”。最后,孩子勝利了,豆豆龍繼續在澡盆里玩水。孩子洗之前不愿意洗,一旦開始洗又不愿意起來。類似的生活場景,我想在2歲多孩子的家庭應該比比皆是,稍微不留神,我們就會陷入到和孩子的權力之爭之中。透過這件事,我不禁開始思考。奶奶來到我們家已經快三個星期了,受到我們影響,她也會采用數數這樣的方式和孩子溝通。但是,任何和孩子溝通的技巧不是為了讓孩子聽我們的話,更不要想著用了這樣的方式,孩子就會按照我們的希望去進行。
一般來說,孩子玩水可以玩很久,水就像是孩子百玩不膩的朋友,可以帶給他們平靜、舒服的感覺。從洗澡這件事來說,奶奶的角度是:你洗了這么久,水是會冷掉,你會感冒的。那么從孩子的角度呢?他知道有這樣的邏輯性嗎?他完全沉浸于水帶給他的快樂中,其他的道理是完全不會去理會的。這就像我們成年人追劇,一旦追起來可以通宵達旦地熬夜。熬夜不好我們都知道,但追劇的快樂又可以把熬夜的危害給忽略掉。這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為什么同樣的方法,有的人用就有用,有的人用就沒有用呢?我先來說說關于數數這個方法的由來。在豆豆龍出生后,我就會有意識的去培養他的延遲滿足。比如當他開始用哭鬧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我就會有意識地說”哦,豆豆龍你哭了是嗎?媽媽正在給你拿玩具,請等媽媽十秒鐘吧。10、9、……3、2、1?!白铋_始的時候,孩子是哭的,但是慢慢的他會發現:每次媽媽都會數十秒就會出現了。當他隨著我的數數開始平靜以后,我就會給他肯定的鼓勵:謝謝你的耐心等待。用心理學的方式就是,給孩子行為的正強化,讓他可以繼續保持這樣的行為。當孩子發現你講的東西和呈現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他就會知道你的數數是有用的。
當孩子在一歲以后,每次他和小朋友一起玩,他想要玩對方的玩具(別人家的玩具總是最吸引人的),我們也會刻意地去教他交換的方式,并且也會教用數數的概念去教他。比如玩了十秒我們就給對方的小朋友。當然,這個過程我們也會有意識地去教他“你的”、“我的”這樣的概念,為什么要去教孩子這個概念呢?我在以后的專欄里面會跟大家一起來分享。

為什么奶奶采用了數數的方式,最后是以孩子的勝利結束了呢?這就要回歸到2歲孩子的心理需求。規則的制定是從家長的角度出發,還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你有考慮過嗎?面對一個快兩歲的孩子,和他一起去制定規則,比家長的發號施令來說更加有效。只要不是涉及到一些原則性的問題,比如吃糖、玩刀等危險性的事情,都可以讓他參與進來,去制定一起遵守的規則。因此,奶奶的方法可以這樣調整:在洗澡之前就和他說好:“今天我們只有10分鐘的時間來洗澡,因為水會變涼,奶奶會擔心你著涼,所以今天我們洗10分鐘,可以嗎?”在和孩子達成一致之后,再給孩子洗澡。還有兩分鐘的時候,就告訴孩子時間,這可以讓孩子對于時間這個概念有更好的理解。還有一分鐘的時候告訴他只有一分鐘了。最后還剩十秒鐘的時候就看著他說“我們現在還剩十秒鐘”,然后輕輕地和他一起來數,“10、9、……3、2、1?!?br />
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孩子可能會出現一點小哭鬧,但你還是可以和孩子一起向洗澡水說拜拜。只要能夠堅持用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和他這樣進行幾次,你會發現,你的孩子比你想象的更能夠懂得時間到了這個概念。
這是一種教會孩子等待和理解時間概念的方式,但使用的頻率不要太多,否則我們會把它當成是一種工具。我們只有清楚地知道:采用這種方式的目的不是為了阻止孩子的某些行為,才不會常常陷入到與孩子的爭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