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品牌動態>NYC企業獨家專訪早教專家林怡:懂孩子,才能愛得更有章法
林怡
著名早教專家,親子暢銷書作家,林怡育兒會所創辦人;
擔任中央電視臺《寶貝一家親》 、《前沿講座》 、深圳衛視《辣媽學院》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等多個節目特邀專家;
國內主流親子媒體(新浪親子、寶寶樹、搜狐親子、網易親子)等特邀專家 ;
在《時尚育兒》 、《母子健康》 、《準媽媽》 、《媽咪寶貝》 、《我和寶貝》等多家育兒雜志開辟專欄或撰寫早教與兒童心理類文章。
主要著作有《讓孩子天賦自由》 、《別以為你會愛孩子》 、《上幼兒園不用愁》 、《林怡說早教》系列、《林怡教你玩游戲》 、《0—3歲寶寶生長發育檢測卡》等。
Q1:林老師,您好!感謝您接受NYC企業會刊的專訪。關于“早教”,很多家長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些糾結于到底有沒有必要讓孩子上早教,上了早教有什么作用和好處?有些則困惑于孩子上了早教到底能學到什么?對此,您有何看法和建議?
林: 您好!很高興接受NYC企業會刊的專訪。關于早教,家長們之所以如此糾結,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家對早教的理解過于狹義或是過于偏頗了,甚至很多人將其簡單地等同于“早早地教孩子知識”,或者將孩子送早教班接受“教育”。當然,早教并不全然排斥這些。但當我們如此去理解早教的時候,就會感受到壓力、困惑,因此走偏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實際上,早教的內涵很寬泛,實施早教的手段也很鮮活。簡單地說,吃喝拉撒睡玩,孩子目之所及、耳之所聞、身之所觸、心之所感…一切的一切都將對其產生影響,自然也可列入早教的范疇。當我們如此去詮釋早教,早教就變成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時時事事處處都可以進行。
實際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早教的機會。比如吃飯這件尋常的小事就涵蓋了諸多早教的內容——包括認知、精細動作訓練、感知訓練、情緒體驗……等,因為時時事事處處都在早教,這既是一個好消息,又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家長有心有智慧,早教就是一件簡單有趣的事情,我們就可以從容的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進行早教,給孩子心靈以滋養,協助孩子成長得更好。壞消息是,如果家長方法不得當,或者不知如何用心,就可能時時誤導孩子,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妨礙孩子發展,甚至傷害孩子。因此,養育孩子,家長先要開啟自身的智慧。這種智慧我們本來具有,但被我們諸多的妄念所遮蔽。因此,學習如何做父母,是我們首先需要做的第一件事。
總之,好的早教源頭一定在家長。若家長開啟本具的智慧,育兒過程中的那些糾結、煩惱也就自然消除了。而孩子,也可以更快樂、更陽光、更加充滿活力,活得如其所是,最終成就自己,成全他人,利益社會。
Q2: 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教育理論在早教界非常有名,而很多家長對此可能并不是很了解,能否請您從專業的角度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您對這一理論的認識和看法?
林: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言語-語言智能、音樂-節奏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等8種,并且每個人都有其特定的優勢智能。
多元智能的提出為我們更加多元化地評價孩子,依據孩子的智能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協助孩子更好地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其特殊的智能優勢,我們以往那種大一統的單一的評估孩子智力高低的標準被徹底打破,這無形中為孩子帶來了福音,使孩子們的發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這種理論也提示我們不要片面地評價孩子,尤其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去對比“別人家孩子”的長處,以免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損害孩子的自信心,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妨礙孩子發展。相反,我們可以更多地去關注孩子的優勢智能,為他提供適宜的環境與協助,讓孩子如其所是,擁有更幸福更能體現其獨特價值的人生。
Q3:“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讓很多家長“頭疼”的地方。請您從專業的角度為大家“支支招”?
林:“愛玩”確實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得以快速成長的動力。家長們之所以因此“頭疼”,是因為我們只看到孩子“愛玩”的負面屬性,時刻想著要約束孩子,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期待與需求調整,以致與孩子形成對立的態勢卻看不到孩子“愛玩”所隱含的成長動力,因而無法借力使力去幫助孩子成長。
如果看透這點,那么,玩=學習=探索=創新=成長……“愛玩”便成了孩子自我發展最強大的源動力。利用孩子“愛玩”的特性,我們就可以順應其成長的特點與需求,讓孩子在玩中學,玩中探索,玩中創新,玩中成長,玩中養成良好品行……透過玩,幾乎可以涵蓋孩子成長為一個“人”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如此,就算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暫時出現了某些所謂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借孩子“愛玩”的特性,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玩中解決這些問題。甚至,孩子成長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心理創傷也可以在玩中獲得療愈。前提是,我們要懂孩子,懂得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去陪伴孩子玩,協助孩子玩。這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話題,難以在這里展開多說。希望我以后的書籍與課程能夠更好地幫到家長們。
Q4: 有人說“教育孩子其實也是父母的一次自我修行”,您對此有何看法和建議?
林:我們真的是在“教育”孩子嗎?有時候,這是很值得懷疑的一件事。表面看,我們是施教者,一直都在以某種方式教育我們的孩子,但從本質上來看,很多時候,孩子反而才是我們的老師。他們就像豎在我們面前的一面鏡子,投射的都是我們自己的影像,讓我們更清楚地看透自己。如此,我們才有機會去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因此,關于自我修行的說法倒是有道理的。
鑒于此,當我們發現孩子有“問題”,無法接受孩子的某些方面,或者與孩子之間頻繁沖突時,我們不必與孩子較勁。相反,可以將其認同為是孩子傳遞給我們的一個信號,說明到了該自我反省的時候了。當我們反觀自心,也許就會發現問題的根源,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讓親子一同獲得成長。
當然,我們可能會疑惑,孩子的某些問題確實并非因我們而起,而是因為其他的人與事而起,難道這也是我們的問題嗎?我想說,即便這些問題并非因我們而起,也需要采取恰當的、順乎孩子天性與需求的方式去解決。如果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問題,那么,這個問題就會延續、甚至惡化。而孩子的這個問題恰恰給了我們一個自我成長自我提升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講,孩子依然是我們的老師,是他,給我們出了一道難題,讓我們有了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機會。
總之,有了孩子,我們便有了更多自我發展、自我進步的機會。因此,帶著感恩之心去養育孩子,回饋家人及整個世界,我們會獲益更多。
Q5:作為一名媽媽,能否請您從“如何成為一名好媽媽”的角度為大家分享一下您的育兒感受和心得?
林: 要成為一名好媽媽,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樣的媽媽才是好媽媽。那么,究竟什么樣的媽媽才算得上是一名“好媽媽”呢?
老實說,我很難給出一個標準答案。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發展與成長階段,對好媽媽都會有不同的衡量標準。因此,如果一定要給好媽媽一個定義,我想,好媽媽應該是——能夠順應孩子個性類型、發展特點與需求,順應時代發展特點與需求,及時調整教養策略,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理解與支持,又能守住原則與底線,協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與孩子既是同盟、協作、一體的關系,又不依附于孩子,或者讓孩子依附于自己,不與孩子過度粘連,勇于自我批判、自我否定,不斷完善自我,不斷進取,注重自我成長、自我發展的媽媽便是好媽媽。
好媽媽站得高、看得遠,不以一己之私利為重,不以眼下小利為重,有社會責任感,有大格局,寬容、大度、大氣、慈悲、智慧,好媽媽敢于放手,勇于承受孩子成長過程中經歷的一切苦難、挫折,勇于承認自身的不足,勇于承擔錯誤,身體力行給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引以為榮。她可以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女人,但她擁有一顆偉大的心靈。好媽媽是一個標桿,是我們每位為人母者都要盡其一生去靠近的一個標桿。當我們終其一生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自可以給孩子以力量,引領孩子成就更好的人生。
我們可以不是終極意義的好媽媽,但我們可以努力成為好媽媽。當孩子看到我們的努力,他會欣賞我們,認同我們,以我們為榮,并效仿我們。如此,我們便成為了好媽媽。這是大而化之的說法,落到實處,則需要融于生活的點點滴滴。日常生活中,媽媽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皆體現著好媽媽的品味,散發著好媽媽的魅力,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我們便成長了。
我還在努力中,也期待與眾多的媽媽一同共勉,終致成為一名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