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你的附屬,你不是孩子的主宰。他只是給你機會,讓你參與生命的成長,讓你能反省自己,并且在他漸行漸遠時,能坦然目送,并感謝他,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01什么是早教
過去談早期教育多半是針對0~5歲的小孩,不過隨著腦神經學的發達,許多科學家發現,寶寶出生時大腦并不是一片空白的,每個神經軸的突觸都會在刺激中產生連結。近幾年來,早期教育也將范圍下降至0~3歲,主要著重于開發寶寶的多元感官能力。
02早教的方向
照顧者應該要認清早期教育的著重方向,以免抱著要讓寶寶成為天才的心態,反而給了過多的壓力,使寶寶對學習失去興趣。早期教育的方向應該是協助寶寶建構各種感官能力,讓寶寶在未來能夠輕松學習。如在3歲前給予寶寶足夠的感官、語言刺激,并且提供充分的肢體動作練習。那么在進入幼兒園之后,寶寶便有足夠的行動能力去探索,且精準的感官能力也能讓他大量接收到外界的人、事、物的訊息;此外,良好的溝通能力也有助于和別人相處。有些父母可能會感到疑惑,那為什么別人家的小孩兩歲就會認字,而自己家的就不會?
那是因為這個寶寶的家長可能在寶寶還是嬰兒時期,就開始不斷地和寶寶說話,看到什么就和寶寶說什么,無形之中,這便成了寶寶的經驗,到了寶寶會表達的時候,寶寶看到那些熟悉的形狀便會和以前的經驗做連結。因此,寶寶很早就會認字是因為過去有充分的刺激,并不是因為家長在寶寶1歲時就拿著字卡要寶寶開始學著認字。
03專家提醒
在協助寶寶建構學習的基礎能力時,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加入“愛”。凡事都必須以愛為基礎,如果沒有愛,當然不能盡心盡力地照顧、教育寶寶。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便是愛的基本表現,如寶寶肚子餓了、尿布濕了,都要給予立即的滿足,更要弄清楚寶寶為什么哭。常常給寶寶擁抱以及肢體上的接觸,能讓寶寶感受到:“我是被愛的?!痹谛睦硇枨蟊怀浞譂M足之后,寶寶才會愿意主動探索。
04為什么要上早教
越小的寶寶發展的速度越快,而每個寶寶的發展也會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剛出生的寶寶就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外界給予的東西。在3歲前,寶寶的腦部正飛速發育,在此時若能給予充分的刺激,將有助于寶寶的發展。因此,在這個階段應該給予及時性的刺激,也就是提供適當的刺激以協助寶寶在該階段發展;另外,還要訓練寶寶學會一些必要性的能力,如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和他人相處的方式。
由此可見,3歲前的教育都是在幫寶寶建構這些基礎的學習能力,而不是要提升寶寶的認知能力,并不是像一般大眾所認為的早期教育是要教出天才兒童,而是讓他們具備學習的能力。
05各階段重點
0~6個月:觸覺
6個月前的寶寶還沒有行動的能力,活動范圍還是以床為主,寶寶也是用觸覺在初步了解這個世界。另外,寶寶的視力發展在2個月大后開始有明顯的進步,到了4個月后才能真正看清楚這個世界,不過由于還不會走,因此仍是以視線所及的范圍以及能碰觸到的范圍為主。
這個時期,照顧者一定要常常抱寶寶、和寶寶說話,讓寶寶感受到被愛,有助其觸覺的發展。此外,若常和寶寶說話,寶寶對人說話的聲音也較敏感。常常抱寶寶,讓寶寶感受到溫暖、被愛的基礎下,寶寶的情緒會較穩定,比較安定的寶寶會較有信任感,能夠放心去探索、學習。因此,豐富的觸覺刺激可以說是人格發展的基礎。
有鑒于此,建議為6個月內的寶寶進行嬰兒按摩,只要寶寶躺著的時候,就可以揉一揉他的身體,或是用毛巾抱住他搖晃,讓他感受“觸覺”。
6~12個月:聽覺和視覺
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具備“坐挺”的能力,因此視線范圍擴大,照顧者可以多抱著寶寶走動,帶他認識所處的環境。并且在走動的過程中,扮演“播報員”的角色,隨時給寶寶說看到了什么,并且通過說讓他認識一些名詞。不過這不是要寶寶真的記住這些東西,而是累積他的經驗,等他到2~3歲的時候,他便可以很快將“桌子”這個名詞和真實的物品聯系起來。寶寶的學習需要不斷重復并且和生活做連結,因此,教學活動中的圖卡或字卡一定要和寶寶的生活有關,而且圖必須是真實、單一的。
12~24個月:大動作能力
1歲以后的寶寶已經有了行動能力,例如扶著東西走幾步,甚至能夠單獨走路。在寶寶出現行動能力后,就要開始訓練他的動作能力,讓寶寶的大肢體獲得更多的練習。寶寶的獨立性會隨著行動能力出現后開始發展,若是寶寶對自己的肢體能力不夠有自信,他就會害怕,不會主動去探索、活動。因此,這個階段,照顧者應該通過一些游戲訓練他的大肢體能力,讓他在安全的范圍內練習走路的能力,一旦有了穩定的行動能力,寶寶便會對自己更有自信。
寶寶從會移動自己的身體開始,便會開始主動去探索環境,接觸他喜歡、有興趣的東西。這個階段的寶寶在多項發展上正處于重要的轉折點,如從不會說到會說、不會走到會走、不會自己上廁所到會表達上廁所等,通過探索的過程,寶寶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大小肌肉的訓練也能同時獲得進展。
24~36個月:細動作、生活自理能力
2歲之后,寶寶有了穩固的行動能力,也會開始尋找自己有興趣的東西,這時候便要開始訓練寶寶的小肌肉發展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其實現在很多寶寶的細動作能力發展的并不好,因為家長老是搶著幫他做一些事情,如綁鞋帶、扣鈕扣等,由家長來做當然比寶寶要來得快,但是寶寶此而少了練習的機會,也會變得依賴父母,凡事都要父母幫他做好,等到大一點,父母認為他該自己動手做時,寶寶卻怎么也不愿意做或做不好了。這個階段的寶寶,有了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后,最喜歡凡事自己動手做,此時父母親千萬不要剝奪了寶寶學習的權利,除了制造機會及協助其完成外,更要適時的給予鼓勵。
寶寶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即使失敗了,也是一種經驗的累積與學習,當然,完成后的成就感,能讓寶寶肯定自我能力與加強自我完成的動機。有了這些過程,將來忍受挫折的能力也會高一些。
父母正確的家庭教育不是天生就會,即使你愛學習愛看書也是一知半解,因為每個孩子都不是照著書本長的,會有個體的不同,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你會有各種困惑,而早教機構的老師會給你合適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