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成人喜歡的一件事情是把自己扮演成上帝,尤其在兒童做一些不對的事情的時候,成人會急切的想給他改正,急切的想告訴他這不對,應該怎樣做?!?br />
每個寶寶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來到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各種新奇的事物充滿了好奇,于是他們就開始不停地問“為什么”。而作為父母,有時我們面對孩子做出的一些不合常規的行為,卻往往沒有足夠的耐心去一探究竟,只是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去干涉他們。
01
臺灣作家張曉風寫過一篇文章《那夜的燭光》。
臨睡以前,女兒赤腳站在我面前說:
“媽媽,我最喜歡的就是臺風?!?br />
我有點生氣。這小搗蛋,簡直不知人間疾苦,每刮一次臺風,有多少屋頂被掀跑,有多少地方會淹水,鐵路被沖斷,家庭主婦望著幾元錢一斤的小白菜生氣……而小女孩卻說,她喜歡臺風。
“為什么?”盡力壓住性子。
“因為有一次臺風的時候停電……”
“你是說,你喜歡停電?”
“停電的時候,我就去找蠟燭?!?br />
“蠟燭有什么特別的?”我的心漸漸柔和下來。
“我拿著蠟燭在屋里走來走去,你說我看起來像天使……”
那是許多年前的事了吧。我終于在驚訝中靜穆下來,她一直記得我的一句話,而且因為喜歡自己在燭光中像天使的那份感覺,她竟附帶的也喜歡了臺風之夜。一句不經意的贊賞,竟使時光和周圍情境都變得值得追憶起來。那夜,有個小女孩相信自己像天使;那夜,有個母親在淡淡的稱許中,制造了一個天使。
相信大家都會覺得慶幸,慶幸這位母親多問了一句孩子“為什么”,而不是直接一頓暴吼。
02
有位網友分享了他和兒子之間遇到的一件事。
一天晚上,他開門的時候,正好用門把手磕到兒子的頭。
看到他捂著頭想哭。
他趕緊跟兒子說:“沒事,不疼!”
“不,疼!”兒子非常大聲地反對。
看到兒子那堅持而委屈的樣子,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的不對。
因為兒子的感覺,當然兒子最清楚。
自己憑什么這么肯定地跟他說不疼呢?
疼與不疼,難道不是這個被撞了頭的孩子說了算嗎。
他趕緊跟兒子道歉:“對不起啦!是爸爸不下心拉了門,我下次注意點,好不好?!?br />
這時兒子揉揉頭,沒事一樣的走開了。
因為小小的道歉,對孩子意義非凡,因為里面是愛和尊重,有療愈功能。
后來他去房間,很認真地問兒子“你的頭還疼嗎?”
“真的很疼,爸爸!不過現在沒有剛剛那么痛了?!?br />
“爸爸知道了,下次我們一定要小心一點?!?br />
他為兒子的堅持和憤怒感到開心。
因為這是兒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如果一個孩子連自己的感受都不敢說,什么都父母說了算。
那他的人生堪憂。
03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對于不同的事物都會有不同的想法。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在孩子做出一些非常規的舉動時,不要急著去阻止,耐下心來問一句,并且試著去理解他們的舉動。
孩子無論做出什么讓大人匪夷所思的舉動,對孩子來說,都會有他們簡單的理由和單純的想法,我們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和高度來看待和分析,而應該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視角去觀察和思考,孩子所想要表達的是什么,耐心探究孩子心靈深處的東西。
比如,父母經常會遇到生病不愿打針的孩子,如果我們多問一聲為什么,有些答案可能不會是“怕疼”那么簡單,父母很少陪伴的孩子可能會說,不想治好病,因為生病的時候父母都可以陪著他;
你認為孩子挑食,不愿意吃某種蔬菜,很可能是因為這種蔬菜給過他什么觸動。
這些都是需要通過我們多問一聲為什么來獲得的,如果沒有那一聲耐著性子的為什么,而是簡單粗暴地去喝斥,去告訴他該怎么做,我們很可能就失去了生活中的一些感動和童真。
04
其實作為父母,我們更應該保持一顆童真般的好奇心,對孩子莫名其妙的舉動表現出足夠的好奇,常問孩子一句“為什么”,這遠比孩子問一句“為什么”顯得更為重要。
如果沒有回答孩子的一句為什么,孩子最多是遲知道一點知識,但如果我們沒有多問一句為什么,有可能傷害到孩子的心靈,那將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父母要注意的是在提問時,最好使用開放性的語言,多問幾個“為什么”,而不要用“是不是”這類封閉性的語言。
因為,封閉性的提問容易造成孩子思維的惰性,而問“為什么”,會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助于開闊孩子的思維,而孩子豐富的想象力也會得以發展。
同時,這樣的提問還能練就孩子尋找問題、思考問題和自己解決問題的本領。
面對孩子做出的奇特的、不能理解的動作,忍住自己的脾氣,耐著性子多問孩子一句為什么,也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內容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