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和活動能力的提高,他們探索的欲望和自我主張也越來越強。2-3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想要參與和嘗試各種事情。但由于各方面的能力還不夠成熟,在嘗試的過程中常常伴隨著很多的錯誤。學習的過程原本就是“錯誤——學習——嘗試——糾正”不斷重復的過程,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學會思考和總結。如果這時,家長因為擔心或者不喜歡看到孩子犯錯,去阻止、干涉孩子的嘗試,就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性的培養。
在不影響安全的情況下,不妨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去嘗試和探索。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桑代克由此提出了學習的“嘗試——錯誤”理論,即經驗是通過反復的嘗試錯誤來獲得的。不論是動物還是人,在面對新環境時,會習慣性的用以往的經驗不斷嘗試,嘗試結果的成功與否,決定了嘗試者行為的變化。通過去除無效的行為、保留正確的行為,最終獲得學習的成功。
1.正確對待孩子犯錯
給孩子自己嘗試的機會,例如:自己拿勺子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玩具。孩子可能會把桌面弄臟,把衣服穿錯,但這些錯誤他們完全可以自己糾正,在嘗試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地改善。家長的過度幫助反而會剝奪孩子學習的樂趣,導致孩子養成懶惰、害怕嘗試和依賴他人的壞習慣。不過,對于一些行為規范上的錯誤,例如:欺負弱小、破壞公共物品、亂丟垃圾等等,家長和老師要立即予以糾正。
2.合理使用批評和鼓勵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首先要克制自己大發雷霆的沖動,耐心的詢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聽他們解釋,可能只是因為好奇,或者是不想麻煩大人。和孩子一起分析錯誤,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幫助孩子從失敗中走出來,鼓勵他們再次進行嘗試,不斷增強孩子戰勝困難的自信心。如果孩子真的錯了,要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給予善意的批評,語氣平靜溫和、表達合理。
孩子感受到大人的用心,自然能接受批評、及時改正錯誤。
3.加強和孩子的溝通
孩子犯錯后會自責、心情低落,父母要注意和他進行情感上的溝通,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小時候犯錯的故事,向孩子解釋當時為什么會犯錯,又是如何避免再犯。孩子犯錯,有時是因為他們認知能力有限。父母可以在溝通的過程中,向孩子傳遞明辨是非的知識,提高孩子的辨別能力。犯錯是孩子改掉不足、邁向成功的重要臺階,沒有嘗試,何來成功。
父母堅持不放手,孩子就無法真正的長大。一帆風順的孩子缺乏獨立面對困難的經歷,當偶然的情況出現時,往往不知所措、輕言放棄,因為他們已經習慣父母的安排和指導。所以,該放手時就放手,不要剝奪孩子“走彎路”的權利。聽再多的道理,獲得再多的幫助,都不及孩子自己親身體驗有效。
想了解更多中心咨詢,請關注NYC紐約國際珠海早教廣東珠海早教中心
< 上一篇:父母各自賦予孩子什么品質?
> 下一篇:這3點能促進孩子智力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