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深秋寒意襲來,全國的氣溫各地都在經歷「斷崖式」下跌:
溫度起伏又意味——孩子們的生病高發期,腹瀉、發燒、咳嗽……家長們都頭痛不已。
去醫院吧,人多排不上號,在家吧,又擔心孩子。
其實,孩子一有不適并不需要馬上往醫院跑。丁香媽媽今天總結了兒科醫生的「寶貴經驗」,來跟大家說說,在不去醫院的情況下,在家怎么護理寶寶。
孩子發燒了,千萬不要盲目退燒!
發燒的好處在于,體溫升高的同時,身體的免疫系統都動員了起來,共同清除體內的病原菌;但壞處在于,如果持續發燒太久,身體就會元氣大傷,沒有更多地力氣再去和敵人斗爭了。
可以先這么做:
保持房間溫度舒適,給孩子穿輕薄吸汗的衣服;
補充足夠的水分,如白開水、稀釋果汁或口服補液鹽溶液;
讓孩子多休息;
燒到 38.5 ℃ 以上,或者孩子不舒服,再開始考慮使用退燒藥,3 個月以上的寶寶可選擇對乙酰氨基酚,6 個月以上可選擇布洛芬。
什么時候該看醫生?
寶寶月齡在 6 個月以下;
精神不好、昏睡、食欲差,出現口干、尿量減少、前囟凹陷等脫水癥狀;
體溫大于 39 ℃;
2 歲以下發燒超過 24 小時,2 歲以上發燒超過 3 天;
覺得心里沒底的時候。
孩子咳嗽,別濫用止咳藥
咳嗽是一種保護反應,不要孩子一咳嗽就馬上用止咳藥!
咳嗽能幫助排除呼吸道的分泌物,避免氣道堵塞和繼發感染等風險。
肺炎的時候會出現咳嗽,但咳嗽本身是不會咳出肺炎的。如果孩子咳嗽幾天之后查出肺炎,其實是因為咳嗽時已經有肺部感染了。
可以先這么做
輕拍孩子背部,鼓勵和幫助排痰;
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濕潤;
充分利用浴室溫熱的水蒸氣;
遠離煙霧粉塵和人群密集處;
寶寶 6 個月以上多喝水,或者可以喝點稀釋的果汁,1 歲以上可以喝些蜂蜜,6 歲以上可以用止咳糖漿;
如果咳嗽影響日常生活,可以選用單一成分的化痰藥,一定要請醫生開處方,不要自己隨便買。
什么時候該看醫生?
精神不好,伴有呼吸困難、口唇發紫等缺氧表現;
咳黃、綠色痰,同時發燒;
咳嗽時間超過 2 周或癥狀不斷加重。
不要動不動就喂感冒藥!
普通感冒俗稱「傷風」,是由病毒引起的,能夠自己恢復的疾病,通常癥狀較輕,包括打噴嚏、鼻塞、流鼻涕等;而流行性感冒是指由特定的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全身癥狀比較重,還會出現明顯的咳嗽、喉嚨痛等。
孩子拉肚子,「補水」是關鍵
千萬不要孩子一拉肚子就使用抗生素!
腹瀉,俗稱「拉肚子」,大多是胃腸炎引起的,很多情況都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根本無效。拉肚子了,關鍵是評估脫水的嚴重程度、及時補充水分。
可以先這么做:
服用口服補液鹽(ORS);
根據具體情況給孩子補鋅(補鋅可以縮短腹瀉的病程,降低脫水的危險);
不要吃生冷和之前沒吃過的食物;
勤洗手,不要用手抓取食物;
癥狀好轉后,逐步恢復飲食,建議從流質開始逐步恢復正常。
什么時候該看醫生?
大便帶血并伴有高熱;
出現次數極多的水樣便和嚴重嘔吐;
拉肚子超過 2 周;
就醫前最好能先留取孩子的糞便。
孩子嘔吐,分情況對待
嘔吐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家長心里沒底,還是建議盡快就醫。
可以先這么做:
新生兒嘔吐,大部分是生理性的,可能是喂得太多、吃進去太多空氣或者喂完奶后孩子活動過于劇烈。只要不是太頻繁,可以少量多次喂養,喂奶后豎起來拍拍背,通常能緩解。
大一點的孩子嘔吐,最常見的原因是腸胃炎,多伴有拉肚子,要注意預防脫水、及時補液。
什么時候該看醫生?
一出生就頻繁吐泡沫,一喂奶就嗆咳;
嘔吐物為咖啡色或帶血;
伴有肚子痛、肚子脹或大便帶血;
頭部外傷后的嘔吐,要盡快去醫院排除腦震蕩、顱內損傷、出血等情況;
伴有發燒癥狀或長時間沒有好轉。
最后,并不提倡家長對孩子的疾病進行自診自治,只是想建議家長——
帶孩子去醫院前,先學會做好正確的病情評估和家庭護理。把握好去醫院就診的時機,免除許多麻煩。
< 上一篇:【小貼士】超實用的睡眠實戰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