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心資訊>“霸道”寶寶搶東西,是喜是憂?是福是禍?
最近看了一個新聞視頻讓人氣憤難耐
1歲的孩子去搶4歲孩子的玩具
導致自己被掐了一把
一旁的父親見狀立馬把孩子抱走
令人沒想到的是
2分鐘后,這個父親又返回大廳
用隨身攜帶的晾衣架
對著4歲孩子的大腿根重重抽了一下
然后揚長而去
從照片來看
因為正值夏天穿著單薄
4歲小男孩的大腿上
被深深印了一個衣架的血印.....
看著真讓人心疼
還沒緩過神來
這邊居然又打起來啦~
孩子搶玩具起爭執
最后演變成
雙方家長赤膊上陣,大打出手
愛護自己的小孩是作為父母的天性
但是這絕不能成為傷害他人的理由
望著孩子驚恐地哭喊
家長您是否明白
受傷不僅僅是自己,還有孩子
面對孩子屢教不改/屢禁不止地搶東西
很多家長納悶/尷尬/頭疼不已
孩子平時明明不缺這些東西
為何總愛搶別人的?
搶東西這種行為到底該怎么制止?
家長到底該不該參與孩子的“戰爭”呢?
又該怎樣引導孩子化解矛盾?。。。
“ 答案看這里 ”
跟著小編一探到底
其實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發生爭搶東西的行為和原因有著很大差別。
任何行為背后都可能隱藏著生理、心理發展、環境、教養方式等多種因素。接下來,針對孩子愛搶東西的原因展開分析,多角度地看待這個行為,從紛繁的現象中幫您找出頭緒和解決辦法......
孩子愛搶東西的真實原因
原因 1
自我意識
這是"我"的,要搶過來保護好
小寶媽媽發現
3歲的小寶越來越喜歡說"我"的
指著牛奶說"我"的,指著媽媽說"我"的
就連別的小朋友的玩具
也會搶過來說是"我"的
"我"的 "我"的 ...
面對這樣的情況,看看 A/B 家長的做法
這孩子以前不這樣啊,怎么會突然喜歡搶別人東西了呢?
這樣也太沒禮貌了,要好好教育!
說什么都不聽,這孩子太霸道了!
做法分析:孩子的物權意識發展受阻,容易出現品行障礙。
我問了周圍的父母朋友,他們說孩子到了這個年紀都這樣,這是在發展自我意識呢!不需要太緊張,平時多幫孩子分清什么是他自己的,什么是別人的,過了這個階段孩子就不會再搶。
做法分析:孩子的自我意識得到發展,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小編總結:
孩子在2歲左右開始發展出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萌芽的標志就是物我知覺的分化(物權意識),孩子慢慢意識到自己和他物、他人的區別,而搶東西的行為是自我意識發展的外在表現,是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處置自己東西的自主意識表達。
正確做法:在這個階段,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讓他們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如果是別人的東西,那么在未獲得別人的允許時,不能隨意拿去。比如洗臉的時候,可以告訴他:“這條藍色的是爸爸的,黃色的是媽媽的,有哆啦A夢的是你的?!蓖ㄟ^這樣的方式,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促進其物權意識的發展。
切記:如果父母總是以強硬的態度制止孩子搶東西的行為,忽視他階段發展的特點,就可能會阻礙他們自我意識的發展,甚至造成孩子越來越叛逆,或形成依賴型人格等問題。
原因 2
反擊
他先搶我的,我得搶回來
小寶先拿到了玩具熊,玩地正開心
另一個小朋友跑過來把玩具熊搶走了
小寶就和那個小朋友搶了起來
還給我,我先拿到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看看 A/B 家長的做法
別的小朋友喜歡就讓給他嘛,這么搶來搶去的,真是太小氣了!
搶得好!可不能讓人欺負了!
這孩子現在那么霸道,長大了會不會影響人際交往呢?
做法分析:孩子習慣用攻擊解決問題,無法建立良好的社交關系。
我孩子的玩具熊被搶了,我能理解他著急委屈的心情,想搶回來也是人之常情。我會安撫孩子的情緒,等他冷靜下來之后再去和他討論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有沒有更好地處理辦法。讓兩個孩子給彼此道個歉,重新做回好朋友吧!
做法分析:孩子自信勇敢,能夠與人友好相處。
小編總結:
有些孩子愛搶玩具,究其原因,是社交能力不足的表現。他們試圖用“爭搶”來掩飾內心的恐懼,表達心中的訴求,引起父母的注意。人類有自我保護機制,每當遇到危險的時候,腎上腺素跟皮質醇會大量分泌,讓我們的大腦可以快速分析情況,做出反擊或逃跑的決定。孩子的東西被搶之后,搶回來是他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表現。
正確做法:面對這種情況,首先要安撫孩子的情緒,等孩子情緒平復之后再和他討論是不是有其他更好的處理方式。比如“小兔的胡蘿卜被其他小朋友搶了,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幫助它呢?”這樣,孩子的情緒得到了父母的理解與支持,同時還提升了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會變得更加從容自信。
切記:如果孩子的攻擊行為得到鼓勵或是總是遭受訓斥,或者父母總是要求他們自己控制情緒卻不加以引導,那么孩子遇到危機,就很容易使用攻擊的方式去解決。最終導致他們的攻擊行為越來越嚴重,甚至影響到他們人際交往、情緒控制的發展。
原因 3
展示力量
搶贏啦,看我多厲害
小寶現在越來越霸道
總會搶小朋友的玩具
還拿著搶來的玩具一臉得意的炫耀
我是不是很厲害?
面對這樣的情況,看看 A/B 家長的做法
怎么能老是欺負人呢?一定要嚴肅批評!
說也說了,但是下次他還搶,我也沒辦法??!
小孩子嘛,打打鬧鬧很正常,隨他去吧!
做法分析:孩子缺乏自信,人際關系發展受阻,同時對孩子這種行為未能做出正確引導,對他品行發展形成阻礙。
孩子這是向我們展示他力氣變大了,想要得到我們的夸獎呢!不過用的方法不太好,我們會引導他去理解被搶小朋友的感受,帶他去道歉,可以用他最喜歡的超人故事給他做示范,讓他慢慢學會換位思考。
做法分析:孩子的同理心得到發展,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小編總結:
自信心的發展,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當他們在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時,其實就是他們建立自信心的過程。此時他們獲得了肯定與贊揚,這就促進自尊的形成。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正確引導他們體驗自信的方式。
正確做法:當孩子通過搶東西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力量時,我們不妨和孩子玩起來:“我們來玩摔跤游戲吧!”“一起來玩你搶我奪吧!”通過游戲給孩子提供展示力量的舞臺,這樣,孩子不僅區分了游戲和現實,學到了人際交往的邊界,也能變得更自信啦!
切記:如果我們聽之任之,或是用懲罰的方式來對待他們,孩子就可能產生對抗的情緒,攻擊行為愈演愈烈,最后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出現品行障礙。
原因 4
行為模仿
他搶我也搶,大家一起玩
媽媽帶小寶去游樂場一起玩
看到兩個小伙伴正在爭搶玩具熊
小寶覺得很有趣,也加入爭搶的隊伍中
哈哈,真好玩
面對這樣的情況,看看 A/B 家長的做法
小孩子嘛,搶來搶去很正常,隨他去吧!
好的不學,壞的學得好快!
以后不準和他們在一起玩了,好好的孩子都帶壞了!
做法分析:孩子的學習能力發展受阻,容易受到負面行為的影響。
孩子還小,很容易別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這很正常。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正確引導,可以用更好玩的游戲轉移他對搶東西的興趣,或是用他喜歡的卡通人物給他做榜樣,讓他明白搶東西是不好的行為,自覺改正。
做法分析:孩子能夠明辨是非,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小編總結:
孩子是在模仿中學習成長的。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他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重復他人的行為,通過這種方式來學習生活技能。但在模仿的過程中,他們還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可能會出現跟著別人一起爭搶的負向學習。
正確做法: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可以通過游戲、故事等形式引導孩子,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寶貝,我們來玩石頭剪刀布,誰贏了小熊就是誰的!” 這樣,通過游戲的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慢慢學會用公平公正地方式與人交往。
切記:如果我們聽之任之,或強行阻止,孩子搶東西的行為就可能被強化,容易出現攻擊行為,甚至造成品行障礙、人際交往困難的問題。
原因 5、探索行為
搶過來會怎樣?試試看
媽媽發現最近小寶總是喜歡搶別人的東西
不管是吃的還是玩的,伸手就拿
以前可從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好奇寶寶上線
面對這樣的情況,看看 A/B 家長的做法
這也太沒禮貌了,要好好教育!
怎么能搶別人東西呢?真讓人尷尬!
孩子喜歡,就給他買一個吧!
做法分析:孩子的探索能力的發展受損,自尊心受到打擊。
我明白,這個階段正是孩子發展社交能力的時期,搶東西是他的一種人際探索,他希望知道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這樣做了會怎么樣。我們會告訴孩子這是不好的行為,讓他去想象自己被搶的感受,幫他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滿足探索的需要。
做法分析:孩子人際交往的技巧得到提升,探索能力增強,更能理解他人。
小編總結:
好奇是孩子探索這個世界最原始的動力,搶東西只是孩子想要知道搶了別人的東西別人會有什么反應以及自己的力量有多強大。前者通過觀察他人反應修正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方式,后者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促進其自信心的發展。
正確做法: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要抱持平常心,引導孩子的正向行為。平時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戲,比如扮演被搶的小朋友哭著說:“哎呀,你搶了我的玩具熊,我好傷心??!”“你搶我的,我也搶你的哦!”“你老是搶我的東西,我再也不和你玩了!”....這樣, 在扮演中滿足孩子想要了解別人反應的愿望,增強孩子對他人的理解,發展他的同理心。
切記:如果父母總是嚴厲制止,甚至加以訓斥,就會讓孩子的好奇心發展受損,造成孩子喪失信心與探索世界的能力,變得越來越怯懦畏縮或充滿攻擊性,影響到他們人際關系的健康發展。
寶寶熱衷于“搶玩具”
其實有很多“內心的聲音”渴望讓我們聽到
爸爸媽媽們請您別盲目干涉
看似想要的都得到了,但失去的卻更多
面目猙獰、大打出手的情形
只會傷了自己,嚇壞孩子......
但愿讀了今天的文章
爸爸媽媽能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不要強迫他“分享”,催促他“長大”
同時請少一些焦躁,多一點耐心和理解
給他一個愛的抱抱
讓我們耐心等待,慢慢來
寶寶遲早會明白
分享是一種快樂
更多精彩,關注NYC紹興早教中心頁面
< 上一篇:官宣!NYC紐約國際入選《中國高成長連鎖5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