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媽媽眼里,孩子都有點“廢柴”。孩子行不行,其實并不在于他本身的問題,而是父母在教育心態上的傳遞和引導問題。你覺得孩子很行,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也很棒,這才是應有的親子關系和結局!
來源 | 嬌嬌媽(jiaojiaoma8)
原標題 | 《宋丹丹怒了,罵孩子廢物是一種保護!》
壹、中國父母很奇怪,他們普遍有一種病癥:覺得孩子不行。
最典型的就像宋丹丹一樣,動不動就感慨:我怎么生了個廢物。
記得《向往的生活1》里,兒子巴圖要給她煮雞蛋,她說:你要能把這倆雞蛋煮熟了,我就勉強把你留下。
巴圖要做雞窩,她說:你要能把這雞窩做起來,媽媽真覺得這孩子沒白養。
在《向往的生活2》里,她一大早把巴圖叫醒,讓他找活干,然后對其他人說:我兒子要能砍柴可太好了,我就想讓他鍛煉鍛煉,他啥也不會干。
然而,她說這話的時候,卻不知道,巴圖已經在屋外砍柴砍得有模有樣了。
王珞丹解圍說:其實巴圖會做的。我媽也以為我啥也不會做,其實我就是不做。
張子楓一聽,也感同身受地說:我媽也總覺得,她不在我就不行了,但其實是媽媽在我就不做了,因為她會幫我做。
看到這里,真的不得不感慨: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在媽媽眼里,孩子都有點“廢柴”。
貳、為什么中國家長會普遍覺得孩子不行呢?
除了受中國幾千年來傳統謙卑禮儀的影響,其他因素,嬌媽認為有四。
其一,變相保護;
經常聽到有人說:我寧愿孩子在自己這里多受點磨難,也不想孩子在社會上吃虧。
為了讓孩子將來在自己看不見的地方免受傷害,他們往往殘忍地選擇了打壓、冷嘲熱諷的方式來逼孩子成長。
然而,這有效嗎?
有,可同時也給孩子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
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一位母親事業有成,追求完美,對獨生女兒也十分嚴格。
女兒在她的教育下也變得十分優秀,考上了美國一流名校常春藤。
平日里,在外人面前,這位母親對孩子十分自豪,可是當著孩子的面永遠是打壓、冷嘲熱諷。
后來,她去美國看望正在常春藤讀博士的女兒,不知怎么又指責起孩子來。
女兒問她:我是不是永遠也無法讓你滿意?
這位母親習慣性地強勢回應: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嗎?
誰知女兒聽完她的話,轉身就跳下陽臺。
中國知名影視演員姜文在《十三邀》中受訪時曾說:我人生最大的挫折,是父母的差評。
對于這些無論做什么,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勵的孩子,又何嘗不是呢?
很多父母總以為“打壓”和“冷嘲熱諷”能守護孩子,卻疏忽了,人性的弱點之一是——
抵擋得了來自世界的摧殘,唯獨難以抵抗來自親密之人的攻擊。
其二,過度依賴;
很多父母嘴上吐槽孩子“啥都不會”,實則內心卻因被孩子需要而充滿甜蜜感受和幸福感。
記得《請回答1988》里,金正煥的媽媽有一次因為有事必須回娘家一趟。
因為擔心自己不在家,孩子和丈夫生活自理無能,就絮絮叨叨地交代了一切生活注意事項以及煤餅如何操作。
臨別前,盡管已經重復交代了很多遍,她仍然心有不安,一步三回頭。
因為心里牽掛著孩子,她在處理了事情之后,就匆忙趕回來。
而家里這邊呢,孩子和丈夫得知媽媽提前回家,他們手忙腳亂地收拾著在幾天內被他們放縱自我搞得烏煙瘴氣的家。
所幸,最終一切都整齊、有序、干凈。
媽媽回到家后,從衣柜、冰箱、廚房一一檢查,并沒有發現任何不妥。
丈夫走到她耳邊得意地說:你看吧,你不在,我們也一點沒有不方便呢。
媽媽那一刻臉上的表情很復雜,繼而是失落,她默不吱聲,躲回房間里去了。
直到孩子們察覺到這一點,假裝煮面手被燙、假裝將煤餅打番、假裝翻遍了衣柜卻找不到內褲時,媽媽才一臉嫌棄的表情過來幫忙,可是抑制不住得意的眼神念著:
“你們真是我的冤家,沒有我你們怎么活呀!什么都做不好······”
一通忙碌下來,媽媽才又高興起來。
知名漫畫作者小跳媽媽曾說:被孩子需要會很有成就感。
我想,這就是“正煥媽媽”們一邊嫌棄孩子,一邊什么都替孩子做的緣故。
吐槽孩子“廢柴”,與其說被孩子需要,不如說是我們太依賴孩子來尋求存在感和價值感。
孩子“廢柴”,很多時候,并不是孩子不獨立依賴我們的結果,恰恰是我們過分依賴孩子的結果。
其三,不尊重人格;
不把孩子當獨立個體,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于是任意踐踏孩子的尊嚴,無所謂他受傷不受傷。
央視大型公益尋人欄目《等著我》,有一期來了兩位退休的高齡教授,他們的兒子小海在23年前留了一封斷絕關系的信后,就再也沒有回家。
兒子小海在斷絕書中這樣寫道:由于你(指父親)控制和操縱我,所以我決定和你,和你的家庭,和你的親屬網斷絕一切關系,從此我就是一個有人格尊嚴,能追求自己自由生活的人······
原來,他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一直以“大家長自居”。
你是我兒子,就必須得聽我的。
在電話采訪中,小海對欄目組說,父母把他當成廢物,吃什么,吃多少,寫作業,如何寫,父母樣樣要掌控。
如果他違背,父親就責罵他:你反了,你無法無天。
他如果說:你不是法,也不是天。
父親就會說:我是你老子,就是你的法,你的天。
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有自己的主張,只能活成一個被父母操控的廢物。
小海受不了了,于是選擇了逃離。
紀伯倫曾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孩子再小,他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只有做到尊重,才會有真正的教育。
學會尊重,是做人的修養,更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其四,過度焦慮;
一看到別人家孩子優秀,就覺得自己家孩子不行。
育兒焦慮是種病,其實你的孩子比你想像中要更獨立、更勇敢、更優秀。
去年7月末,重慶一個叫唐錢錢的8歲孩子火了。
因為爸爸去出差,媽媽臨時加班。
孩子拿著媽媽留下的20塊錢,再帶上自己的壓歲錢跑去吃火鍋。
從點菜、掌控火候、燙毛肚·····孩子像個小大人,一切都有模有樣。
當得知這件事時,孩子媽媽很驚訝,坦言如果不是因為這次契機,她不知道孩子居然可以這么獨立。
當然,出于安全考慮,她也表示,對孩子這種行為既不鼓勵,也不會批評。
作者Judith曾說,你看到的,未必是孩子的全部。
很多時候,你覺得孩子不行,恰恰只是因為你不夠了解你的孩子罷了。
叁、說到底,種種認為孩子“不行”的因素,其實都是父母教育心態的失衡。
換句話說,孩子行不行,并不在于他本身的問題,而是父母在教育心態上的傳遞和引導問題。
你說他行,他就行;你說他不行,他不一定不行,卻會為此而痛苦。
我想,那些覺得孩子“不行”的父母,真該重新審視彼此的親子關系了。
8歲的朱爾曾寫過這樣一首詩:
“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 我在天上挑媽媽
看見你了
覺得你特別好
想做你的兒子
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
沒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經在你肚子里”
我選中了你,是認可;
希望你也別嫌棄我!
孩子成為了你的孩子,倍感歡喜;
希望媽媽成為了媽媽,爸爸成為了爸爸,也能倍感驕傲和幸福!
你覺得孩子很行,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也很棒,這才是應有的親子關系和結局!
共勉!
作者:嬌嬌媽,專注于服務數百萬媽媽的家庭教育平臺。偶爾理性冷靜、偶爾溫暖深情。但愿,我們相識后,你懂自己也懂孩子。嬌嬌媽(ID:jiaojiaoma8)
更多精彩,關注NYC紹興早教中心頁面
< 上一篇:『家有兒女』在NYC,讓愛陪你慢慢走
> 下一篇:金牌指導 | 孩子愛搶玩具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