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心資訊>NYC紐約國際廣州金沙洲早教中心:您放心,我會好好吃飯噠~
愛吃飯的寶寶總是惹人喜愛
吃貨萌寶“小蠻”正因此而爆紅網絡
誰是“小蠻”?
你不認識她?那你就out啦~
她可是美拍界最小的吃播博主
看著她吃東西
老母親漏出了欣慰的笑容+欲滴的口水
先吃點生菜開開胃~
哇!好大的肉肉!
↓
\0^◇^0/
先吃一塊小牛肉~
好好吃呀!
↓
媽媽讓我啃骨頭
這個骨頭真的好大呀
↓
↓
左啃啃,右啃啃
最后換一邊啃啃
↓
吃貨的世界真美好
她從不挑食,吃嘛嘛香,
自己拿著勺子甚至是左右手同時開弓,
不管是蔬菜水果還是主食肉類,
小蠻一律來者不拒,
十分鐘左右就能吃個底兒朝天!
看過她吃飯的人無不感到母性泛濫。
O ^ ~ ^ O
于是很多媽媽都想培養出
像“小蠻”那樣吃飯香香的寶寶,
然而現實常常是
寶寶吃飯“天一半,地一半,嘴里一小半”,
桌上杯盤狼藉,地下淌著菜汁,
簡直是一場噩夢。
為什么寶寶吃飯總是亂糟糟呢?
▼
科學家與媽媽們有著同樣的疑惑,
于是愛荷華大學選取了
110名幼兒參與研究:
將24種不同的食物分成了3組,
并把寶寶分成兩組:
一組坐在兒童餐椅上,一組坐在桌邊,
研究者向孩子們展示這些食物,
并用虛構的詞匯去命名它們。
一分鐘之后
他們要求寶寶把不同形狀的同種食物挑選出來。
結果顯示
坐在兒童餐椅上的寶寶
會把食物弄得更加臟亂,
他們像是用全身在吃飯,
用手指戳戳捅捅,摸捏按啃,
甚至扔來扔去……
手上、臉上、衣服上都沾了食物。
但是他們會比其他寶寶
更容易地正確選出同種食物。
于是,研究人員認為:
吃飯越“亂糟糟”
代表他們對外界物質理解得越多。
這項結果想必能讓媽媽們舒心不少!
▼
所以說,寶寶吃飯亂糟糟其實是在動腦,
是認知能力發展的一種體現
年幼的寶寶對“好好吃飯”沒有概念,
但是對食物卻擁有強烈的好奇心,
他們喜歡“折騰”食物。
O ^ ~ ^ O
吃飯對寶寶來說是一種學習
▼
3歲前
寶寶大腦內神經元連接數量達到1000萬億個。
億萬神經元相互連接,形成神經元網絡。
這個過程就是神經元網絡化。
神經元網絡化的發展,
有利于寶寶辨別食物的軟硬、固體或流體…
從而加深對外界物質的認知。
也就是說,
吃飯對寶寶來說是一種學習。
▼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才能
讓寶寶盡快度過吃飯亂糟糟的學習階段,
get獨立吃飯的技能呢?
把握三個原則
O ^ ~ ^ O
1
建立餐桌儀式感
餐桌儀式感能讓寶寶
更加認真地對待“吃飯”這件事,
在一系列的就餐準備過程之后,
寶寶會更加期待接下來的用餐環節。
那么該如何建立儀式感呢?
首先,媽媽可以提前告知寶寶十分鐘后吃飯,
給寶寶準備專屬的餐具,餐椅,
就餐時替寶寶鋪好桌墊、圍兜,
吃飯時一心一意,可以適當贊美食物,
營造輕松良好的就餐氛圍。
2
放開手讓寶寶吃
寶寶獨立吃飯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總會經歷亂糟糟的情況,
媽媽如果擔心弄臟地板,
可以在地面鋪上一層墊子,
把吃飯的自主權還給寶寶,
讓寶寶自己折騰食物,
不要為了圖省事而采取喂食的方式。
3
下了餐桌不吃飯
很多媽媽都知道追著寶寶喂飯不好,
但是由于擔心寶寶貪玩沒吃飽,
營養跟不上,
媽媽不得不追著喂,哄著喂。
讓寶寶養成了“邊吃邊玩”的壞習慣。
其實寶寶少吃一頓并沒有多大影響,
然而壞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更改,
所以媽媽應該狠狠心,
告訴寶寶“下了餐桌不準吃飯”。
寶寶餓了自然下一頓就會乖乖吃飯了。
獨立培養寶寶吃飯時有法可循的
同時也要把握寶寶自主進食的黃金期,
當寶寶開始喜歡抓大人手中的食物,
或者模仿大人吃飯的時候,
代表ta有了自主吃飯的意愿,
這個時候加以訓練就是順水推舟了,
所以說媽媽不必過分焦慮,
助力寶寶大腦的神經元網絡化 。
▼
這樣一來,
寶寶的認知能力將不斷提升,
對外界物質有了清晰的認識之后,
自然就不會那么好奇“搗亂”,
可以專心吃飯,建立起餐桌禮儀,
寶寶好好吃飯,媽媽天天開心!
- END -
更多精彩,關注NYC紐約國際廣州金沙洲早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