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心資訊>NYC紐約國際邯鄲早教中心:發燒的十個謠言
NO.1發燒是一種病 對身體有害
發燒不是一種疾病,而是疾病的一種癥狀,是人體的一種防衛反應,它對身體的影響主要取決于導致發熱的原因,而非發熱本身。所以,一旦孩子出現發燒,首先要盡快明確病因。
NO.2 “捂汗”能退熱
孩子發燒時,末梢循環變得較差,手腳摸起來可能會有些涼涼的,但這并不是因為孩子穿得不夠多。將孩子包得嚴嚴實實反而會影響到機體的散熱,使體溫上升甚至處于高熱狀態。
NO.3 不能洗澡 只能冷水擦身
認為發燒了就不能洗澡或發燒需要散熱,用冷水擦身可以幫助降溫的這兩種觀念都不對。如果孩子發燒溫度在38.5℃以下,精神還好,洗溫水澡不但可助清潔皮膚、避免汗腺阻塞,也有助孩子身體散熱。如果孩子高燒38.5℃以上,甚至伴有寒顫、肢體發涼等,則不宜洗澡?! ?
NO.4 酒精擦浴效果更好
采取酒精擦浴方法不可取。因為小兒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膚薄嫩,皮膚通透性較強,角質層發育不完善,皮下血管相當豐富,血液循環較為旺盛,發燒處于高溫持續狀態時全身毛細血管處于擴張狀態,毛孔張開,對涂在皮膚表面的酒精有較高的吸收和透過能力,因此酒精經皮膚更容易吸收。
NO.5 發燒會燒壞腦子
有的孩子在高燒過后會出現智力損傷、肢體癱瘓等后遺癥,并不是發燒將腦子“燒”壞了,而是因為引起孩子發燒的疾病導致的。比如腦膜炎,這類疾病本身就可以造成腦的損害,留下后遺癥?! ?
NO.6 一發燒就馬上喂退燒藥
有些家長一見到孩子發燒,就馬上給孩子服用各種退燒藥。一般來說,孩子的體溫在38.5℃以下,建議還是以物理降溫為主;超過38.5℃才在物理降溫的同時考慮吃退燒藥。
NO.7 服用退燒藥后溫度馬上能降下來
如果給孩子吃藥后效果不明顯,又立即換另一種退燒藥,這其實也是誤區。若服用退燒藥后孩子體溫還是沒下降,也不要馬上再用一次退燒藥或者更換其他退燒藥。退燒藥起效一般需要半個到一個小時,間隔4~6個小時之后才能再服用退燒藥。
NO.8高燒一定要看醫生后再處理 退燒藥會影響病情判斷
吃退燒藥一般不影響醫生對孩子疾病的判斷。 對于已經高燒的寶寶,如果長時間高燒不處理的話,容易造成孩子高熱驚厥、暈厥等。因此,在未見到醫生之前也一定要積極給孩子降溫?! ?
NO.9輸液能更快退熱
兒童發熱原則上不給予吊針。目前兒童口服的退燒藥布諾芬、對乙酰氨基酚等服用后30分鐘就能起效,起效并不比打點滴慢,更重要的是這些口服退燒藥副作用小,比較安全,而一些退燒針劑,可引起腸胃黏膜損傷,如果注射劑量過大,會使孩子出汗過多、體溫迅速下降,易引起虛脫。
NO.10燒退代表病愈
在生活中誤以為燒退了病就好了的家長大有人在,往往導致孩子再次發燒或原有疾病加重而延誤治療。發燒只是某種疾病表現出來的一個單一癥狀,燒退只表明機體產熱與散熱的調節機制恢復正常,并不等于疾病痊愈。只有祛除病因,從根本上糾正疾病的發病基礎,才意味著疾病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