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頻道 > 早教熱點 > 紐約國際兒童俱樂部微課回顧:還你一個“安全感”的寶寶
如果一個人能體驗到安全感,將會延伸出對他人和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覺自尊、自信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確定感和控制感,擁有更強大的幸福力和快樂力。
那么對于那么小的孩子而言,安全感是人生的第一塊基石!作為家長們,一定要把這塊地基打結實,讓孩子自己勇敢面對自己的未來。
如何判斷孩子缺乏安全感呢?
認生
孩子在嬰兒時期,是對獨立個體沒有認知的,所以并不會認生,誰抱好像都不哭。
但是到了特定時期,即7、8個月的時候,是認生集中爆發的正常生理階段。這個現象屬于陌生人焦慮,過了這個特殊的時期,就會沒有這個現象了。
陌生人焦慮
就像上面說的情況,如果孩子過了特殊時期,還是經常出現陌生人焦慮的現象,而且時間久,表現極端,則需要引起家長的注意了,孩子可能真的存在安全感缺失。
分離焦慮
這個現象集中出現在入園時期的孩子,也就是2歲半以后。在心理學方面,孩子在面對分離時出現焦慮,是比較正常的現象。
家長呢,不要刻意強化這種分離,則會造成越掩飾,孩子越不能接受的后果。
比如入園時,家長趁著孩子不注意立馬閃人;早上媽媽上班,也要趁孩子不注意走人。這樣長此以往,不會淡化孩子對分離的概念,反而會強化孩子對焦慮的概念。
粘人
粘人比較容易出現在異性親子關系中,比如兒子會粘媽媽。所以家長們要控制好角度和關系,樹立正確的親子依戀關系,慢慢掌握好火候,不要因為刻意擺脫粘人就破壞了依戀關系。
開始出現恐懼情緒
實際上,當孩子出現恐懼情緒,證明他們習得了一種情緒的表達能力。
比如NYC的音樂課,就十分注重孩子情緒的表達。根據不同音樂的旋律、旋律變化,促進孩子們表現自己的開心、憂慮、緊張等不同情情緒。所以孩子的表達有語言、肢體,還有情緒。
不敢冒險
在NYC的教育理念中,鼓勵孩子們在安全、適齡性的環境中,進行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已經處于安全的環境里,還是不敢冒險,那就在于家長的引導了。很多家長會隨口說,“快去,快去,別的孩子都去了,你怎么膽子這么小啊!”這樣的說法往往讓孩子更加退縮。但另一類家長會自己示范,用表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引導他進行器械的探索。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陪伴和鼓勵,家長一定要親身做到。
不愿分享
在NYC的課堂上,常常出現分享的環節,比如讓孩子之間交換玩具,樂于分享。但重點在于我們要尊重孩子,讓他自己主動去做分享,而不是被家長強壓。
比如有的家長在孩子玩玩具正起勁兒時,突然讓他拿給別的小盆友,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掠奪”。教給大家一個小技巧,細心觀察孩子,等他玩了一陣之后,對玩具的興趣減弱,這個時候再鼓勵他分享給其他小盆友。
家長get到了這個“恰到“的火候,就會建立起孩子對分享的興趣,讓他意識到做了好事,還得到了家長的贊揚。
如果孩子在分享過程里,出現了極端的情緒表現,那么我們就需要去慢慢分析孩子是不是安全感缺失了。
有壞情緒
壞情緒的確是要宣泄的,而且是孩子習得對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但如果孩子經常出現壞情緒,尤其是在公共場合鬧脾氣,則需要家長正確地引導。
首先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度”,在公共場所不要訓斥孩子,因為家長的聲音大了,孩子會愈演愈烈。他們幼小的自尊心也會受損,那么這個火候在哪兒呢?
第一步:當孩子的壞脾氣達到制高點時,不要訓斥他,而是用一個擁抱、或是輕輕安撫他,讓他平靜下來。這個時候安慰的力量,是為了讓孩子感受到“我犯錯誤了,但是我的媽媽還是愛我的!”
第二步:從大聲的哭泣到抽泣,等孩子平靜下來了,在角落里對孩子進行勸說!這才是真正實施教育的過程。
特別注意:
媽媽的態度十分關鍵,目的是讓孩子知道,媽媽平日里的溫柔和生氣時候的態度是不同的。當家長情緒不好的時候,避免失控地告訴孩子“你再鬧我就不要你了”,則會增加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不同時期安全感的建立做法
0-1歲前,是媽媽和寶寶之間的安全感建立敏感期
穩定的教養環境:老家和工作地之間來回切換,導致孩子熟悉的生活環境變化,會增加不安全感。
穩定可靠的看護人:有時爺爺奶奶看,有時阿姨看,這樣不利于建立孩子和看護人的依戀關系。
生理需求的及時回應。例如不建議等孩子不哭了,才去抱。因為孩子在生理需求發出信號時,他最信任的看護人如果不及時回應,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
1-3歲,是爸爸需要介入和寶寶開始建立親密關系的敏感期
及時的關注大于及時的滿足: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形成自我意識,比如兩歲叛逆期,需要對他表現出及時的關注,但一定不要全部滿足,學會延遲滿足。
關鍵詞:真誠、耐心、信任、欣賞、不敷衍、不輕視、不排斥、不拋棄、不否定、多理解
3歲以上,是父母與寶寶建立安全的三相關系的敏感期
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不過分夸獎、訓斥,也不缺乏贊揚。
學會讓孩子負責任,但不負過多的責任。
總之,與父母的安全依戀關系,是兒童長大后所有人際關系的重要基礎。所以最忌諱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和言辭,導致他們安全感的缺失,從而在成人后出現邊緣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等。
家長給孩子的愛,應該給無時無刻、無條件的,一定不要讓孩子誤解“這事情我做不好,媽媽就不愛我了”的思想。
<上一篇:適合和寶寶在家里玩的游戲大分享
>下一篇:紐約國際早教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