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頻道 > 健康疾病 > 寶寶咬指甲是缺微量元素?還是心理問題
孩子的事情,無論事情大小,都是爸爸媽媽們最牽掛,最擔心的。從剛開始的喝奶,拉粑粑,換尿布;到翻身,爬行,走路,再到牙牙學語……各種狀況各種問題讓爸爸媽媽們應接不暇。NYC紐約國際早教中心覺得,哪怕是寶寶咬指甲這件事,家長也是煩惱不已。
寶貝“啃指甲”是為什么呢?寶貝是缺鐵、缺鋅了嗎?寶貝是肚子里有蟲嗎?這指甲里好多細菌寶寶都吃下去怎么是好?怎么能讓寶寶不“啃指甲”呢?家長應該怎么應對呢?
啃指甲也稱咬指甲癥或咬指甲癖,是指反復啃咬指甲的行為。咬指甲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不良習慣,多見于3~6歲學齡前期和6-12歲學齡期兒童,男女均可發病。多數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啃咬指甲行為可自行消失,少數頑固者可持續到成人。
孩子出現“啃咬指甲”的行為時家長會非常擔心、各種猜疑,是孩子疾病的表現嗎?缺鐵性貧血的寶寶出現異食癖可表現為“啃咬指甲”;血液中某種有益微量元素缺乏或有害微量元素的超標可能也會伴隨出現“啃咬指甲”……
其實,孩子“啃咬指甲”這種行為大多數的原因與精神緊張有關,是一種心理行為表現。在生活節奏改變比如孩子入托、入學時孩子特別容易出現緊張;心理壓力的產生比如學習壓力、家長的期望太高時孩子會緊張;在生病時也焦慮也容易誘發此癥,部分小兒由于模仿他人而形成。具有內向、敏感、焦慮素質等性格特點的小兒容易患此癥。部分患兒誘因不明。
咬指甲癥的孩子表現為反復咬指甲。輕者僅啃咬指甲,嚴重者可將每個指甲咬壞,甚至咬壞指甲周圍的皮膚,少數小兒還咬腳趾甲。部分兒童常伴有其他行為問題,如睡眠障礙、多動、焦慮、緊張不安、抽動障礙、吸吮手指、挖鼻孔等。癥狀頑固者夜間也出現咬指甲行為。
咬指甲并不是小孩的專利,很多成人也會咬指甲的經歷。在心理學上來說,其實啃咬指甲,有時反映出一種心理情緒。往往與情緒緊張、抑郁、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有關。我們在不經意間咬指甲,如果有意識的注意一下,就會知道,一般來說我們都是在緊張焦慮的情緒狀態之下,不由自主的去咬指甲。通過咬指甲行為來放松壓力,同時我們考慮一些難以決擇的問題時,也會咬指甲。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啃咬指甲”的行為主要來由于在小時候這種行為被強烈制止。家長的反對制止和提醒“啃咬指甲”,反倒會使得這種行為保留下來,甚至越演越厲害,那么慢慢地這個行為就成了這個孩子固定的情緒釋放和關系的再現。懲罰也可以強化,一個孩子因為一件事情被罵被打,這可能是一種強化,這種強化就會讓他這個行為變本加厲。這種行為可能延續到成年,這就是所謂的“負性強化”。
孩子“啃咬指甲”有個前因后果,家長應該怎么應對呢?行為的養成有個過程,停止可不是說停就停的,家長不能操之過急!早發現、科學引導,年齡越小,越好糾正。
1、家長需要多花時間陪孩子玩耍和交流:
工作再忙碌,爸爸媽媽也需要多陪伴孩子玩耍,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和內心思想,早期發現孩子的“啃咬指甲”的行為,了解孩子出現行為的緣由,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家長還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爸爸媽媽經常有啃咬指甲的行為,寶貝當然也會拷貝不走樣。
2、告訴孩子“啃咬指甲”的危害:
告訴孩子病從口入,指甲是病毒和細菌等罪犯窩藏的“第一圣地”,啃手指甲會讓病菌進入到寶寶的體內,造成一些病痛,例如腹瀉、腹痛、腸炎等,還有可能會損傷指甲,導致指甲痛、出血,甚至感染,長期啃咬指甲還可能會影響牙齒的發育。
3、不制止、不體罰,多鼓勵、多激勵:
當孩子有意識或無意識出現“啃咬指甲”的行為,家長要有耐心和信心,千萬不可體罰,不可大聲訓斥,不要粗暴地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里拉出,讓孩子內心產生罪惡感和自卑感、愈加緊張,這樣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常修剪指甲。
家長要多鼓勵孩子改掉“啃咬指甲”的習慣,鼓勵孩子勇敢面對每一個第一次和一切困難,教會孩子如何去解決問題。多表揚孩子,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陽光的性格,半天、一天、一周……沒有“啃咬指甲”的行為就要有獎勵。
4、定期健康體檢排除病理因素,心理誘導:
早期發現孩子缺鐵、缺鋅、血鉛招標等,按醫囑早期食療或藥物治療。發現孩子有“啃咬指甲”的行為可以去兒童心理門診心理咨詢。從醫學的角度發現孩子行為的可能原因,用科學方法面對,理性判斷和應對,誘導改變有個過程。
<上一篇:寶寶多大可以使用吸管杯?有哪些好處?
>下一篇:兒童7歲前不宜使用電動牙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