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頻道 > 家庭教育 >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家長與孩子如何做到“共情”?
教育孩子,是父母一輩子的修行。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己也能學習到不少東西,其實這也是父母自己的一次成長。最好的教育方式應該是什么樣?紐約國際早教中心覺得,大概可以用四個詞來形容,鼓勵、尊重、溝通、信任。
日前,國內某大型網站發起的一項“孩子,我該如何愛你?”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傾向于鼓勵與尊重孩子,關注不懲罰、不驕縱孩子的正面管教方式。在24~30歲這一年齡段父母中,正面管教孩子的占到了62.34%,而在31~40歲這一年齡段父母中,正面管教孩子僅占18.23%。為何伴隨著家長年齡的增大,對于孩子的正面管教方式反而關注得越少?廣西社會心理學會心理咨詢師、教育與發展心理學研究生劉曉穎老師對此做出解析。
數據調查:年輕父母傾向正面教育
某網站基于7億用戶的閱讀軌跡調查顯示:正面管教的理念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父母。所謂正面管教,它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其包含鼓勵、溝通、尊重、信任等等。
哪些父母更關注正面管教?在年齡分布上,年輕父母更傾向于正面教育。在24~30歲的父母中,關注正面管教孩子的占到了62.34%。在31~40歲這一年齡段中,關注正面管教孩子的僅占18.23%。
楊女士是一名“80后”,對于正面管教的關注,與其生活經歷有關?!拔?歲時,不吃爆米花將碗摔壞了,媽媽就打了我一頓?!痹谒挠∠笾?,父母對她常常是“混合雙打”。為此,楊女士從小就下決心,若自己當了父母,絕對不再走暴力管教這條路。如今,楊女士的兒子已經5歲了,每當遇到孩子頑皮時,她總是竭力克制自己,從未動過手。
家長困惑:孩子該不該打罵教育?
盡管楊女士總是告誡自己不要對孩子動手,但伴隨著孩子越長越大,她面臨的困惑也在增多:兒子越來越任性,特別喜歡對著干,甚至會與她頂嘴,但對于威嚴的爸爸總是忌憚三分。
孩子若不聽話,該不該打?這樣的教育困惑不僅僅是在楊女士身上體現。9歲的婷婷乖巧懂事,彈奏得一手好琴。面對旁人的夸獎,婷婷媽卻說:“婷婷沒少挨打,你若不打她,她根本就不知道這是錯?!痹阪面眉依?,時刻準備著一根戒尺,只要婷婷不聽話,這根戒尺就派上用場了。盡管如此,婷婷媽每次打完婷婷,都會倍感后悔。一次,婷婷為了躲避懲罰,將尺子偷偷藏在了沙發底下,得知女兒的計謀,婷婷媽又心酸又生氣。
采訪中,這樣打完又后悔的家長占到了70%。既然打完就后悔,為何父母還要堅持批評、懲罰等負面教育方式?有父母表示,伴隨著二孩的到來,工作壓力的增大,當面對孩子不聽話時,火氣很容易就蹭蹭往上升,而打罵的教育方式是收效最快的?!安淮蚋就2幌聛?!”有家長抱怨說。
專家解說:對孩子應采取鼓勵教育
對此,廣西社會心理學會心理咨詢師、教育與發展心理學研究生劉曉穎老師指出,打罵教育并不可取,其僅僅是暫時壓制了孩子,卻不知伴隨著孩子的成長,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導致更嚴重的后果。
“會影響孩子在今后的生活和交際?!痹趧苑f多年的從業經歷中,她發現有的孩子滿口粗話、用暴力方式與小伙伴相處,這常常是因為父母在教育時用錯了方法。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將父母對自己的粗暴方式,用在了自己的人際關系中?!爸巧膛c情商都很重要?!眲苑f說,很多時候,父母已經意識到了情商的作用,但情商如何培養?她指出,父母的鼓勵能讓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重拾信心,保持良好樂觀的情緒,這不僅僅有利于孩子大腦的發育,也有利于情商的培養。鼓勵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鼓勵式教育,不僅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也有助于他們優秀人格的形成,形成鼓勵式的為人處世方法。
此外,家長的自我修煉也很重要。家長對自我情緒的把控、有一定的“共情”能力、有一顆柔軟又強大的內心,有與周圍人群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等這些好的個人品質,都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交際。
家長與孩子如何做到“共情”?
1。認真聆聽孩子的解釋
舉例:家長和孩子一起看電視,家長看得津津有味,孩子卻會覺得無聊,當孩子抱怨電視節目無聊時,父母通常的反應是告訴孩子這節目很有教育意義。很重要的一點,父母否定了孩子的感受,而且沒有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如果運用“共情”的交流方式,父母則要積極地作出回應“我也覺得挺枯燥的,你不喜歡哪個環節呢?”孩子會欣然覺得自己得到了肯定和尊重,而且父母和自己是在統一戰線上的。
2。不要急于下結論
舉例:小尚剛剛接觸加減法的時候,一直弄不明白,無論媽媽怎么教他,他還是不斷出錯。最后媽媽急了,隨口一句“這孩子怎么那么笨呢”。小尚聽了之后默默地認可了自己是笨孩子的事實,在幼兒園里做事也是縮手縮腳。試想著如果小尚媽媽采用共情的方式告訴孩子“加減法就是好難啊,媽媽小時候也分不清呢”,孩子就有一種被理解的寬慰,原來媽媽小時候也分不清,自己并不是一個笨孩子。
3。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舉例: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到家一言不發。如果孩子當時不想說,家長也不必急著去追問,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為他考慮,接納他的情緒??梢缘群⒆忧榫w穩定之后再說,反應不要過于強烈或冷淡。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時,父母的回應要有度,既不能反應過度,給孩子帶來較大壓力和心理負擔,也不能過于輕描淡寫,好像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有效指導:家長與孩子產生“共情”
對于家長們該如何管住自己的情緒?劉曉穎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共情”。就是將自己的身姿放低,嘗試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待問題,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以一種平等的、尊重的心態與孩子交流,這樣才能獲得孩子的信任和依賴。
劉老師舉例,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青春期時,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我的孩子變了?變得不再聽話,不再乖巧,開始與父母產生爭執。事實上,這是孩子在逐漸長大的表現。孩子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人生體驗,對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當家長面對孩子的“叛逆”時,不應只一味地喝斥和反對,而是深入孩子的世界,了解其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鼓勵不代表放縱,面對孩子的任性胡鬧,家長應予以正確的引導,來糾正孩子的不恰當行為。比如,逛超市的時候,孩子總喜歡買許多零食,家長不讓買便賴著不走,甚至倒地撒潑,家長這時候就要告訴孩子吃多零食的危害,并規定零食只能買某些品種,不然以后不再帶他來超市作為懲罰。久而久之,孩子會逐漸在與父母的溝通談判中形成一定的約束能力,也會形成一定的規則。這種約束和規則是在慢慢培養中形成,不像突然的喝斥一樣令孩子不適和反感。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若灌輸的是鼓勵、尊重、引導的正面管教思想,孩子必然也會在這種影響下健康成長。
本文摘自:重慶晚報
<上一篇:爸爸媽媽怎么做好寶寶的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