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有這樣一類孩子,在媽媽面前一會兒是“貼心小棉襖”,一會兒又變“調皮搗蛋鬼”,而擁有這雙項技能的娃通常被叫做“熊孩子”。熊孩子經?;畋膩y跳的,尤其是春季外出郊游時,一個不小心就容易摔倒,對此,很多媽媽第一反應是沖過去扶起來。孩子摔倒真的要扶嗎?不同媽媽的做法折射出怎樣的教育觀念?下面就讓NYC紐約國際早教中心帶我們一探究竟吧。
孩子摔倒大哭,媽媽第一時間扶起來哄是本能反應,也是人之常情,但這種做法卻不見得對。因為立馬扶起摔倒的寶寶也有其不當之處,具體如下:
1、破壞細節
孩子一摔,可輕可重,媽媽還未觀察就直接扶起,可能會忽視孩子摔倒時的真實情況,如果孩子出現身體損傷卻不自知,就醫時媽媽也無法準確描述孩子的病情,便只能額外增加醫療檢查費用。
2、造成二次傷害
萬一摔倒的孩子出現骨折或其他損傷,媽媽們貿然抱起可能會加重孩子的傷勢。正確做法是先觀察20秒,查看孩子摔傷的部位,看有沒有骨折、流血等,若無問題再抱起。媽媽還要在孩子摔傷后的三天內,密切觀察孩子的情況。
3、耽誤病情
孩子摔倒后,如果媽媽立馬抱起來止哭,卻忽視了孩子身體的異常狀況,一旦孩子日后出現食欲不振、嗜睡、哭鬧、視力模糊、呼吸不暢等摔傷合并癥狀時,此時再就醫已延誤了病情。正確做法是發現異常第一時間撥打120,期間不要挪動孩子,若孩子嚴重出血,應馬上用紗布或衣服壓住孩子的傷口。
孩子摔倒后的正確做法
關于孩子摔倒,不同國家的媽媽做法也不同,媽媽們可以多學學,讓孩子學會在挫折中成長。如果媽媽們確認孩子摔倒后并無大礙,那么以下各國媽媽的做法不妨借鑒一下:
1、美國媽媽:站在原地,鼓勵孩子勇敢地爬起來。
用意:既然孩子是自己不小心摔倒,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學會從跌倒中爬起來。媽媽可以用鼓勵的方式給予孩子勇氣,讓孩子化悲傷為力量,勇敢地站起來。這樣做不僅能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還有利于培養了孩子樂觀、堅強、勇敢的個性。
2、俄羅斯媽媽:任憑孩子哭鬧,不去扶孩子,讓孩子自己解決。
用意:遇到困難,讓孩子獨立面對,自己想辦法,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教育方式。這樣,孩子在任何時候不會想著依賴別人,而是自己擦干眼淚,站起來。孩子也能從中學會遇到困難依靠自己解決的道理。其實,自然性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3、非洲媽媽:假裝自己摔倒,做爬起來的動作,暗示孩子自己掌握方法。
<上一篇:孩子高智商的表現,看看有沒有你家娃
>下一篇:NYC早教中心方法集錦:孩子如何學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