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id="2wwsy"><button id="2wwsy"></button></table>
  • <nav id="2wwsy"></nav>
  • 首頁 > 早教頻道 > 家庭教育 > 家長注意:在孩子面前,請不要說反話

    家長注意:在孩子面前,請不要說反話

    文章標簽:家庭教育,說反話
    發布日期:2018-04-19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喜歡用調侃的語氣表達自己的感受,很多情況下都會講反話。當然,這是一種表達方式,本身沒什么錯,但是對于年幼的孩子們來說,他們不會判斷話語背后的深層含義,他們只能理解字面意思。所以,NYC紐約國際早教中心建議家長,在孩子面前,請不要說反話。


    家庭教育,說反話


    家長在孩子調皮的時候會生氣地說:“看你干的好事”。反話是一種特殊環境下的語言形式,但是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你說的“好事”與你生氣的臉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孩子感到納悶:媽媽這是在夸我呢,還是在生氣呢?


    例子1:阻礙親子溝通


    3歲的凌凌是個小哭包,一件小事都會讓她哭個不停。有時候媽媽哄得心煩,最后大爆發:“哭吧哭吧,哭個夠!”凌凌也就哭得更是上氣不接下氣了。


    家長的一氣之下說出任性的話也是在所難免的,盡管父母事后也會心疼凌凌哭得可憐繼而安慰,但是你不適當的發泄你的情緒,甚至用反話來刺激孩子,只會讓孩子越鬧越兇。年幼的孩子難以區分“正話”“反話”,因而容易錯誤地認為父母這樣的方式是對他人的一種安慰,孩子若真的套用了你的說法,很容易讓他人誤認為孩子缺乏同情心,不講禮貌,這樣對孩子的人際交往沒有好處哦!


    而且孩子哭鬧本來就是想要獲得父母的溫柔的安慰和關注,但卻得到的是父母的冷嘲熱諷,這對親子之間的溝通也是一種阻礙。家長本應選擇一種更溫和的方式,你可以抱抱他讓他冷靜下來,然后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孩子逐漸學會找到更適當的方式發泄自己的消極情緒。


    例子2:愛的反話會傷害孩子


    2歲多的小明活潑好動,神經大條的他經常鬧出一些“小事端”,非要幫媽媽端碗筷,但是粗心的他卻摔破了碗;想幫爸爸擦窗子,卻又碰倒水桶搞到家里淹水。爸爸無奈一句玩笑:“你這小笨笨,真是越幫越忙??!”本應是一句充滿愛意的小玩笑,卻被小明解讀成為爸爸討厭他礙手礙腳。他哇的一聲大哭“我是個大笨蛋,爸爸不喜歡我了”。


    孩子有時做出一些“犯傻”的事出來,在家長看來那是一種可愛的犯錯行為。一些家長甚至習慣用“小傻瓜”“小笨蛋”來稱呼自己的小孩。本應是充滿愛意的昵稱,卻不能被孩子理解。年幼的孩子往往是以大人的觀點去評價自己,當爸媽用“笨笨”這些反話時,孩子卻認為較真認為自己很傻很天真,父母是在嫌棄責怪自己。孩子讀不懂你的反話,反而無意中傷害了孩子的自尊、自信心了。


    為什么不能說反語?


    2-4歲的寶寶,正處于語言和邏輯思維發展的關鍵期,詞匯量突飛猛進,但是對語意及寓意的理解卻仍處于發展中,所以經常會詞不達意。而且孩子對于大人說話的內容的理解是“一是一,二是二”式的簡單直白,還不能理解家長的“一語雙關”或者語言背后的深意。如果家長經常說反話,孩子就會很困惑,而家長與話語完全不同的表情也會讓孩子無法猜測到家長的真實意思,不利于孩子理解能力的發展。


    建議:家長要用正面語言引導


    反話,是一種特殊的環境下的語言形式,對于低齡孩子不能理解反話,因此要用正面鼓勵的方法,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為,而不適合用否定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因而家長要用一些積極的正面語言甚至輔以肢體語言,讓孩子明了家長要表達的意思。比如寶寶辛辛苦苦搭的積木倒塌了,媽媽可以說:“天啊,你搭得很輕松呀,可是大樓怎么累得趴下了呢?”寶寶沒準會發出會心一笑,學習家長用笑來應對負面情緒困擾。


    家長的榜樣作用和積極的正面引導對孩子語言、邏輯的學習有重要的積極影響。如果你想要孩子怎樣做,你就先做給孩子看,孩子對一些語言指令往往不會有直接反應,家長可以輔以身體語言,如手勢,動作,讓孩子明白家長說的是什么意思。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較差,你可以主動給孩子思考的時間,鼓勵他主動提問,通過問答式的對話,能夠很好地加深孩子的理解能力。


    男孩 女孩
    提交
    91在线精品欧美在线观看青青_亚洲 无码 精品_久9不卡无码中文字幕在线_亚洲日韩国产综合_超97碰免费观看视频